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装片需要在高倍镜下才能找到分裂期细胞 |
B.视野内可以看到某个细胞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 |
C.看到的根尖细胞都正在分裂 |
D.看到的分生区细胞大多具有完整的细胞核 |
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方程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 |
B.数量“J”型方程公式中λ的含义是种群增长率 |
C.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 |
D.影响“S”型曲线的K值大小的因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
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pH的变化来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
B.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要设计预实验的步骤 |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采用的是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
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 |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
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在大量使用1(化肥)2(农药)3(含磷洗衣粉)4(石油)和5(高含硫煤炭)这几种物质中,能促使赤潮发生的是( )
A.1和3 | B.1和2 | C.2和4 | D.3和5 |
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和农业生产对水源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负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
B.从废弃的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
C.芦苇湿地构成了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
D.该湿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