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
人在拔牙时,往往需要在相应部位注射局部麻醉药,使其感觉不到疼痛,这是因为麻醉药()
A.阻断了传入神经的兴奋传导 |
B.抑制神经中枢的兴奋 |
C.阻断了传出神经的兴奋传导 |
D.抑制效应器的活动 |
下图是膝跳反射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a、脊髓、b、c四种结构构成了完整的反射弧 |
B.在d处施加任一强度的刺激,都将引起膝跳反射 |
C.膝跳反射发生时兴奋将沿c→b→a的方向传导 |
D.b处的结构决定了兴奋只能向单一方向传递 |
下列对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
B.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 |
C.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
D.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
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
反 应 |
|||
破坏前 |
破坏后 |
|||
左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①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②感受器和效应器
③感受器
④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⑤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
A.②或④或⑤B.②或③或④
C.②或③或⑤D.①或②或⑤
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6中含有激素、葡萄糖、尿素、CO2等物质 |
B.图中3、5、6所示的液体均不能互相渗透 |
C.内环境中的温度、渗透压一般保持恒定状态 |
D.酶促反应只发生在4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