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正像卢梭说的,他是“凭假设和条件的推理”来构成他的学说的。其实,所有启蒙思想家无不如此。但在争取人的权利和尊严的问题上,对广大人民来说,首先是在争取生存的问题上,这种学说和原则却具有一种完全新颖的、扣人心弦的含义,起到了使人们为之奋斗的作用. 18世纪还不可能出现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动态的观点。对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还只能停留在社会关系的静态的幻想上面。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员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和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4分)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哪些思想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静态的幻象”的启蒙学说有哪些局限性?简要说明该段材料关于启蒙运动作用的看法。
(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政治主张?
(4)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
2005 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筹备 10 年之久的“孙中山国际学术中心”在 2006 年底落成。该学术中心是世界上唯一的孙中山学术研究中心,由国家投资1.4亿兴建,将成为广州又一座标志性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 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说明了他有什么精神?他实际确定了怎样的“三大政策”?
(2) 孙中山晚年最伟大的业绩是什么? 这项业绩有什么重大意义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惟一根本之条件。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后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这个文化运动,当时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它提出了“平民文学”口号,但是当时的所谓“平民”,实际上还只能限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即所谓市民阶级的知识分子……乃是这个运动未能全竟其功的原因。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从受压迫的青年和受压迫的妇女——激进分子们在他们的刊物上予以全面详尽论述的话题——受压迫的劳工大众,激进分子注意焦点的这一转变结果形成了他们与劳工大众的一种新的认同……不久,年轻的激进分子们就被劝告要到劳动人民中去工作,而且他们当中有人这样做了——彭湃在海陆丰的农民中间,张国焘和邓中夏在北方的铁路工人中间,毛泽东在长沙的工人中间,还有恽代英在武汉的工人中间。
——《剑桥中华民国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其主张引发了什么重大历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意义。
(2)材料二认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实践自己的认识的?根据材料三分析其“未能全竟其功”的主要原因。
(3)与材料一、材料二相比,材料四中“激进分子”的政治活动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说明。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薄伽丘在《十日谈》里把抨击矛头直指宗教神学和教会,揭露教规是僧侣们奸诈伪善的恶因,毫不留情地揭开教会神圣的面纱,辛辣地嘲讽教廷的驻地罗马是“容纳一切罪恶的大熔炉”。作者还认为禁欲主义是违背自然规律和人性的,人有权享受爱情和现世幸福,他在许多故事里以巨大的热情赞美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等级观念蔑视金钱和权势争取幸福的斗争。不少故事叙述卑贱者以智慧和毅力战胜高贵者。作者还宣扬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强调人应当既健康、俊美,又聪明、勇敢,多才多艺,全面和谐地发展。
材料二 加尔文强调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认为人类在亚当堕落之后,完全败坏,失去意志自由;主张因信称义,不能靠行为得救等。加尔文还继承发展了奥古斯丁的预定论,从上帝的至尊谕令和全能出发,认为上帝在创世以前,既预先选定一些人得救和决定另一些人沉沦,这种预定论是加尔文神学体系的基石。
材料三 孟德斯鸠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薄伽丘的思想观点。(3分)
(2)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有何关系?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8分)
(3)根据材料一、二、三,与薄伽丘和加尔文相比,孟德斯鸠的思想有何发展变化?(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材料三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
—— 《朱子语类》
材料四 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社会道德观。(3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分)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归纳西方在精神文明方面从古代到18世纪发展的主题及主要趋势,并对比归纳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上的发展趋势。(4分)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东方孔子和西方苏格拉底在社会道德建设上的相同点。(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知道,你们很清楚,我们的军用物资已通过苏伊士运河……你们希望在希特勒问题上,我们同你们站在一起。我们认为作为代价,你们会同意我们在埃塞俄比亚的行动。
——皮雪利(意大利资本家)在英国议会中的讲话(1935年)
材料二 我们强烈希望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友好地解决问题,但当务之急和首要的目的是确保法国、意大利和联合王国在欧洲的安全。
——霍尔(英外交大臣)在下院讲话(1935年)
材料三 双方一致同意,排除实行(对意大利的)军事制裁,不采取任何海上封锁措施……
——英、法两国1935年9月公告
请回答:以上材料反映出哪两国在进行什么交易?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的观点造成了什么后果?
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之间的问题解决后,英国、法国“当务之急和首要的目的”达到了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对意大利之所以采取材料三所述的措施还有何历史原因?事情的实际发展为何会出乎他们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