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下一代触屏手机什么样?
不管触屏手机多么方便,有一点你不能不承认:你手指下的东西,一支笔也罢,一片树叶也罢,摸起全像玻璃。因为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赋予虚拟物体以真实的质地感。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对触觉的模拟还处于初步阶段,味觉和嗅觉则还完全没有。
下一步我们将有望进入超级触屏的时代。未来,虚拟事物将更加逼真地呈现在你的面前,对它们的操作几乎可以跟操作真实物体相媲美。在指尖这么小的方寸之地,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点呢?唯有借助触幻觉。
有一种触幻觉叫电振动,这一现象是在1953年偶然发现的。一天,美国化学家爱德华-马琳克洛德接触了一个黄铜制的插座,他注意到,当灯亮时,其表面给人的感觉好像要粗糙些。通过进一步的实验,他发现正是微弱的交流电导致了这种幻觉。我们知道,交流电以某种精确的频率振荡。当你把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由于静电吸引,在你手指皮肤下面就有电荷堆积起。电荷的数量将随着交流电一起振荡,所以在你手指和屏幕之间的静电吸引力也随着时间变化。当手指在屏幕上移动时,这个静电力将吸住你手指的皮肤,阻碍它移动:由于静电力是周期性变化的,这将诱导你手指上的皮肤也发生周期性振动。这种轻微的振动将会被手指上的触觉感受器探测到。由于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滑在像木头、砂纸等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所以大脑就把它解释成了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
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测试表明,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更光滑些。比如,当电流频率在400赫兹时,屏幕摸起像一张纸,而在80赫兹时,则像凹凸不平的皮革。原则上,设计者还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者应用程序。例如,我们可以把电子书的页面做成像真实的纸张一样粗糙。当然了,这种虚拟的质地感目前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的手机或者ipad上,任何图标再不会摸起千篇一律都像玻璃了。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装满东西的筐总比没装东西时提起更加费劲些。可是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比起真实世界还缺少一样元素:力感。
美国科学家伊德·科格特正致力于改进虚拟键盘,使它用起来感觉更像真实的键盘:当你按下一个键的时候,你的手指会感到有一股轻微的抵挡力。科格特的设计也用到了电振动的原理。他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所以,最后的效果是两个方向上的振动之合力。我们只要事先把两个振动调整到合适的“步调”(在物理学上称为相位),这股合力就可以把手指一瞬间推向左边,一瞬间推向右边。由于振动频率非常高,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垂直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经测量,这个力大约70毫牛顿,大致相当于按下一个真实的键时所受的抵抗力。通过这种技术,我们就可以在虚拟键盘上获得真实的按键体验。
总而言之,未来触屏技术将极大地改变我们跟数字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对于信息,我们将不仅局限于看和听,还可以触摸。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
(选自《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第1期,有删改)下列关于“触幻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助触幻觉,在触摸屏上,你手指下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看、听,还是摸、闻,都可以像一件真实的物品。 |
B.在指尖大小的地方,要达到对虚拟事物的操作与操作真实物体差不多的效果,唯有借助触幻觉,才可能以假乱真。 |
C.灯亮时插座表面好像变粗糙了,手指放在通交流电的屏幕上移动时会感受到轻微的震动,都可以表明正是交流电导致触幻觉的产生。 |
D.2010年,美国一位工程师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了一款可以安装在自动取款机、手机上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有5种感觉,但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目前充分实现的只有视觉和听觉,味觉和嗅觉还完全没有,而对触觉的模拟已经开始。 |
B.由于大脑能把手指皮肤的周期性振动解释成你在触摸质地粗糙的物体,所以这类皮肤的振动本质上跟手指划过毛糙物体表面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
C.一般说,高频电流比起低频电流会让屏幕摸起来更光滑些。设计者可以用这个效应设计具有不同质地感的网页或应用程序。 |
D.在触屏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一个文件夹不论空的还是满的,用指尖拖动起来并没有区别。这说明目前的触屏技术还无法让人产生力感。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即将到来的超级触屏时代,触屏手机将极大地丰富人们的触觉体验,使人们对虚拟事物的操作跟操作真实物体毫无差别。 |
B.科格特设计的振动发生在两个方向:垂直于屏幕的方向和沿屏幕的水平方向。而我们最后所能感觉到的平均效果是,手指在水平方向遇到了一股阻力。 |
C.在真实世界日益虚拟化的同时,虚拟世界却日益真实化了。因此,未来的世界将不会再有虚拟与真实的区别。 |
D.目前,利用电振动制造触幻觉的原理开发的具有虚拟质地感的触屏,它的虚拟质地感让人感觉还不太自然,有待进一步完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 片 的 路 会 不 会 越 走 越 窄?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创造了中国国产电影前无古人、尚无来者的最高票房记录。从那一刻起,“中国式大片”,年复一年,就在媒介的热炒中,在期望与失望的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走过了四五年。《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相继粉墨登场,《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也接踵而至。中国式大片在国内舆论的普遍性质疑,甚至有些娱乐化的嘲笑中,“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老路。
总结一下这些大片,其基本模式大概可以概括为:古装题材,义侠主题,异恋故事,武打桥段,宏大场面,奇观景致,东方特色,加上以章子怡、巩俐为代表的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众多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明星加盟,还有叶锦添、郎朗等国际知名的华人制作者的组合。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目前这批中国式大片剑指国际市场的典型性配方。
这种配方的形成,当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实际上,2000年李安《卧虎藏龙》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创造了一个预期之外的奇迹之后,这种配方模式就已经被建构起来了。只不过,这种配方模式变得越来越完整和封闭,以至于逐渐被定型和越来越保守。只要采用这种配方,国际市场就会得到基本保证,甚至影片拍摄尚未完成,就能够以一个“好价钱”成功预售国际市场,而一旦违背这一配方原则,国际发行商都会望而却步。
这样一来,首先,影片都要选择那种容易被不同社会环境的观众所理解的、脱离了具体历史和现实感的人性人情故事。其次,要依赖更多的动作、场面、造型和怪异情感,这样可以减少不同地区观众理解上的差异性。第三,追求场面的宏大、景观的奇异、视听的华丽,为不同观众提供相同的感官刺激。第四,在西化故事中融合东方元素,为西方观众提供陌生的快感,为东方观众提供认同的快感……
这些所谓的艺术特点,是被商业智慧或者说被投资所决定的。大片花钱多,挣钱的欲望就高。这种大片模式是投资方式、制片方式与创作人员共同制约的。投资者具有更大的决定性。影片中的场面、人物、动作,包括演员选择,其实都是为市场而“被迫”选择的结果。在这种钱决定一切的模式中,艺术美学当然要让位于所谓“商业美学”了。不求最好,但求最好卖是大片难以逃避的宿命。
所以,人们看这些所谓的“大片”,除了眼花缭乱、稀奇古怪以外,似乎已经很难记得住里面的故事。传统经典电影所追求的效果,在这些大片中似乎都消失淡化了。所谓大片,其实是一个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奇观化的视听“大拼盘”。大片就是一种张牙舞爪的拼盘化、奇观化的娱乐而已。
这种配方模式已持续了五年,将会使国内和国际市场出现审美疲劳。但是,由于资本天然的保守性,必然导致配方模式的延续,直到有一天,这种实际上不少人已意识到的危机变成了现实,这种大片模式才会出现改变的机会。任何善良的愿望,包括那些最有影响力的导演的愿望,都很难改变电影投资者、发行人对“成功”范例的坚持,最终只有市场才能改变这种模式。
当大片走在一条越来越窄的道路上时,我们有其他导演能够利用更小的投资,走更多样化的电影探索的路线,为未来的新的大片模式提供可能性。只要当我们的其他探索出现任何商机,资本就会像一条嗅觉灵敏的良犬,找到所有可能的美好前途。今天这种大片模式,实际上不也是当年《卧虎藏龙》无意中所开创出来的吗? (节选自《清华人》2007第4期)
7.下列对“中国电影典型性配方模式”的理解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构建盛行起来,已经持续了五年的一种“中国式大片”广泛采用的基本模式。
B.影片一旦违背这一配方模式,就没法获得观众的普遍认同,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国际发行商一般都会对此影片望而却步。
C.中国大片只有具备了这种配方模式,如《英雄》、《十面埋伏》等,才可以剑指国际市场,获得国际市场的普遍认同。
D.这一配方,由逐渐定型的基本元素共同构成,并越来越保守,最终只能寄希望于市场方能改变这种模式。
8.下列选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艺谋执导的《英雄》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创造了目前中国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记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B.近几年,中国式大片尽管赢得了比较高的票房收入,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一直受到了行内舆论的普遍性质疑。
C.当其他导演利用较小的投资,探索出了其他的电影路线,获得了新的商机时,如今的中国大片模式就会迅速改变。
D.即使是最有影响力的导演、最优秀的演员都无法改变电影投资者、电影发行人关于拍摄某部电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只能是一味地服从。
9.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英雄》等中国大片虽然都取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但它们只能说是最好卖的作品,还不能都算做是专家眼中的好电影。
B.大片花钱越多,挣钱的欲望就越高,为尽可能地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人们就像配药方一样来配置电影,使之成为了“大拼盘”。
C.本文第四段概括了大片的几个特点,其实大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艺术的完整性完美性,而是为了市场的覆盖力。
D.中国大片只要再注意老老实实地讲一个好故事,让人们在看大片时能找到过去看经典电影的那种感觉和体验,就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人称为音盲。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对此展开了研究。他们发现,有些人缺乏把握音调的能力是因为从小没有受过音乐训练,这些人只要经过训练即可逐渐恢复音乐能力;而有些人可能患有“失歌症”,正是这种病症夺去了他们的音乐本能。
早在19世纪就有文献对失歌症进行了描述,文献里记载了许多人终身对音乐没有认知的轶事。不过,直到2002年,第一份研究失歌症的论文才正式发表。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伊莎贝拉·珀利兹。
珀利兹说,多数人都能轻易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但对失歌症的患者来说,即使两个音相差一个八度,他们仍然察觉不出变化。此后,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又发现了许多类似的病例。这些人拥有正常的听力、智力和记忆力,却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对他们来说,大多数曲调听起来都差不多,如果听不到歌词,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们也听不出来。不和谐的和弦令大多数人避之不及,他们却不觉得难听。失歌症患者不能准确地唱出一首歌,不过,他们往往意识不到,以为自己唱得还不错。
失歌症可能存在很多种情况。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发现,大约一半失歌症患者在韵律认知方面有问题。但是,还是有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因为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另外,在有的失歌症患者听来,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不过,觉得音乐难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数,对大多数患者来说,音乐只会令他们感到困惑。
据统计,大约有4%的人患有失歌症,而且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究竟是什么导致失歌症?珀利兹推测,人脑中有一个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当这个部分发育不全时,人们就会出现失歌症症状。正因为如此,失歌症单单影响患者的音乐认知,而对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如果珀利兹推测正确的话,那么音乐同语言一样,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有些研究人员不同意此观点。他们发现,失歌症不单纯是音乐上的不足,还与语言或空间处理等能力有联系。例如,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当别人通过改变语调来表达情绪时,他们辨别不出对方传达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难以领会对方的“弦外之音”。因此,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另外,失歌症患者的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例如,给他们看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建筑物的照片,他们不能分辨出照片上的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员推测,这可能与他们的右脑的早期发育有关。
珀利兹的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脑部进行了扫描,目前,他们已经发现,失歌症患者的一个大脑区域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这个区域与辨别音高和记忆旋律有关。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
现在,失歌症已成为科学家了解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研究逐渐深入,那些不能享受音乐的人有可能重新获得音乐带来的乐趣。
6.关于“失歌症”及其研究,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通常把缺乏音乐感知能力、唱歌找不着调的音盲和经过训练不能恢复音乐能力的人称为失歌症患者。
B.失歌症表现出较强的遗传性,但是导致失歌症具有遗传性的基因目前还没有找到。
C.与其他研究者的看法不同,珀利兹等人认为失歌症是一种单纯的音乐上的不足,他们发现此类患者大脑中与音乐相关的脑白质与普通人有细微的不同。
D.其他研究人员与珀利兹的研究观点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失歌症可能与人的脑部发育有关。
7.关于珀利兹研究小组对失歌症患者的表现分析,以下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失歌症患者不能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即使两个音相差很大,他们仍察觉不出变化。
B.一些失歌症患者完全无法感知音乐,大多数曲调他们听起来没什么差别,不和谐的和弦他们也不觉得难听。
C.一些失歌症患者喜欢听音乐,他们很想享受那种韵律感。而大多数患者对音乐感到困惑,少数患者觉得音乐难以忍受。
D.有些失歌症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空间处理能力比较差,无法辨别出别人话语中传达出的生气、恐惧或讽刺等情绪。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直到珀利兹的论文发表后,关于失歌症患者的描述才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B.有些研究人员认为,正常的音乐认知可能与脑部掌握语言声调的回路有关。
C.对于失歌症患者来说,音乐会就像用扳手敲击水管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D. 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需要而被先天植入脑部的。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出现失歌症症状是人脑中专门处理音乐的“模块”发育不全造成的,由此可以推知失歌症对人的听力、智力等没有影响。
B.2002年以前,科学家没有把了解脑部奥秘当作主要研究课题之一,是因为那时人们还没有研究失歌症。
C.随着科学家对脑部如何处理音乐奥秘的深入研究,失歌症的成因有可能被揭开,失歌症患者有可能被治愈。
D.如果一个人能较为轻易地辨别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幢建筑的不同照片,那么我们可以判定此人不是失歌症患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在生物经济时代,基因不是金钱,但胜过金钱。洛克菲勒大学有一条肥胖基因,售价高达2000万美元。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已有2000个“功能已知的基因”被授予专利。这样,受谴责的“基因专利”便获得公认,迫使人们改变原来的伦理观念,不得不参加“基因争夺战”。因为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是有限的,毕竟只有6万—10万个。每当一个基因获专利,就等于少了一个基因。于是,人们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特别是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国外掠夺,丧失知识产权,连当事人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只有参与竞争去争取。
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说明人类大家庭所有成员的统一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另有0.1%是不同的,说明每个成员的差异性,是人与人又有不一样的依据。这种差异并非表明基因有优劣之分,所有的基因都是平等的,各有各的用处,即便是缺损的基因,也有其特殊功能。少数白种人(约为1%—5%)在一个基因中,有31个核苷酸的缺陷,使之能抵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因此,依据人类基因的统一性,应该人人平等,不应有基因歧视;依据人类基因的差异性,应该尊重个人权利,享有基因隐私权。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就是要测定人类基因的全部DNA序列,最终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一旦完全掌握了人体遗传密码,就意味着人类同时获得了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由此引发“伦理炸弹”:人要代替上帝创造人吗?基因也会如同零件一样而被任意组装成“品牌婴儿”吗?人还能称之为人吗?人的尊严在哪里?人性又在哪里?
人不是上帝,也没有上帝,只能靠自己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再也不能等待自然的恩赐。虽然人类处于自然进化的顶层,但并非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现在,世界各地的不育现象成为严重问题,却又被世界人口大幅度增长所掩盖。同时,人工智能促进机器智能逼近人类智能的发展,生物工程加速其他物种的人工进化。如果人类不改变自己,特别是不加速智力的人工进化,在不远的将来,就会遭遇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双重挑战,难名优胜劣汰。人类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智力技术,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特别是脑的设计,展现人的价值,尤其是高智能的价值。这种高智能价值,正是伦理选择的依据。
(选自《基因革命与伦理选择》,有删节)
6.下列关于“基因争夺战”的阐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人类抢夺基因,是因为基因在生物经济时代,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B.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有悖伦理观念,被授予专利的基因受到人们的谴责。
C.人类基因组的基因总数有限,为了专利而抢夺基因的现象不可避免。
D.我国的基因资源常常无偿地被掠夺,我们也参与获取基因专利的竞争。
7.下列阐述,不能成为“对人进行基因设计”理由的一项是
A.破译人体的遗传密码,提示人类生命的奥秘。
B.人类并不尽善尽美,而且自然的进化十分缓慢。
C.加速智力的人工化,以应对人造新物种和机器高智能的挑战。
D.人类将基因技术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人脑高智能的价值。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每个人的基因有99.9%是相同的,可见人类具有统一性;只有0.1%是不同的,可见基因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
B.约为1%—5%的白种人的某一个基因中有31个核苷酸的缺陷,是其能抵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原因。
C.所谓“伦理炸弹”,就是指人们以伦理观念为武器,对人类获得重新设计自己的能力的质疑。
D.对人进行基因设计,虽造福人类,但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基因技术的使用必须作出限制。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现在,使用药物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及“无辜”的目标,似乎有了实现的可能。据英国《泰晤士报》11月5日报道,一种使用“隐形智能炸弹”靶向癌症的纳米治疗技术将在明年进行首期人体临床试验,这种新型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统,可有效避开人体的免疫细胞进行药物递送并杀死肿瘤细胞,这无疑将是人类对抗癌症病魔的一大突破性进展。
BIND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专门研究纳米粒子靶向药物的生物科技公司,而所谓靶向药物,顾名思义便是针对某种特定疾病开发,并且只针对此疾病发生作用的药物。
该公司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朗格教授和哈佛大学的奥米多·法罗萨德教授均为纳米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精密的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优化纳米粒子靶向系统,为特定的治疗方法传递药物,而BIND014纳米粒子就是他们最新推出的“重磅炸弹”。
优化纳米粒子的目的,就是要使得药物能够在积聚在每个指定的部位的同时,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从而提高疗效和降低药物的“脱靶”效应。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BIND的组合式优化纳米粒子得益于被动和主动靶向机制:其中被动靶向机制使得BIND的纳米粒子集中于病变组织,特别是与“外漏”的血管系统相连,从而能使溢出物和纳米粒子积聚在病变处;而主动靶向机制又促使该纳米粒子具有高特异性和亲和力,能够与“靶”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细胞外基质成分相结合。
经过优化的BIND纳米粒子靶向药物,在通过一系列生物组织时,可以避开免疫系统,锁定到目标位置,并在靶组织上蓄积,得到所需的药物释放速率。
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是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它通过优化,将药物包裹在一个“特别制造的传送包内”,解决了药物传递中的3大难题:如何确保治疗分子到达体内正确的病源,如何在数天内缓慢地释放药物,以及如何保证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将其视为异物从而破坏它们。
该纳米粒子的一个要素是“智能”靶向系统,BIND014通过该系统就会自动锁定到前列腺癌细胞中的分子——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上,并在药物释放前集结在肿瘤处。这种药物传递系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能通过PMSA分子进行细胞定位,非常精确地找到病源,同时保护纳米粒子避开人体的免疫细胞。
这种药物已经在小鼠皮肤下培育的人体前列腺肿瘤上成功通过测试,其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药物能在前列腺肿瘤附近积聚,并基本能将肿瘤细胞全部杀死。虽然这种疗法最初是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但供纳米粒子定位的PMSA分子也在生长了其他顽固性肿瘤的血管中发现,因此,预计该方法也适用于治疗其他癌症,比如乳腺癌、肺癌和脑癌等。
——摘自2009年12月《环球》下列关于“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该药物通过“智能”靶向系统,通过PSMA分子进行细胞定位,能 够自动锁定找到病源。 |
B.该药物通过优化,将药物包裹在一个“特别制造的传送包内”,可以 保证人体的免疫细胞不将其视为异物从而破坏它们。 |
C.该药物针对前列腺肿瘤已经在人体上成功获得测试,结果表明,这 种纳米粒子药物能在前列腺肿瘤附近积聚,并基本能将肿瘤细胞全部 杀死。 |
D.该药物在靶组织上蓄积后,可以按照所需的药物释放速率在数天内 |
缓慢地释放药物,使得药效持续更长的时间。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朗格教授和奥米多·法罗萨德教授一直致 力于研究如何通过精密的生物物理化学方法优化纳米粒子靶向系统, 为特定的治疗方法传递药物。 |
B.人类对抗癌症病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型的纳米粒子药物递送系 统实现了人们用药物杀死癌细胞而不伤害人体正常组织的愿望。 |
C.BIND纳米粒子靶向药物通过主动靶向机制使纳米粒子集中于病变组 织,并以其高特异性和亲和力,与“靶”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或细胞外 基质成分相结合。 |
D.优化纳米粒子可以使药物在通过一系列生物组织时避开免疫系统, |
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提高疗效。结合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BIND014纳米粒子药物解决了药物传递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在数 天内缓慢地释放药物,这意味着,注射一次纳米粒子药物能使得药效 持续更长的时间。 |
B.优化纳米粒子的目的之一是尽量减少系统性风险,使纳米粒子靶向 药物可以避开免疫系统。因为,通常来说,药物传递过程中纳米粒子 的风险就在于被免疫系统发现并破坏。 |
C.使用“隐形智能炸弹”靶向癌症的纳米治疗技术可以让药物杀死癌 细胞而不伤及“无辜”的目标,这样就可以显著降低化疗过程中对患 者身体产生的副作用。 |
D.供纳米粒子定位的PMSA分子也在生长了其他顽固性肿瘤的血管中 |
发现,因此,这种最初为治疗前列腺癌而设计的治疗方法,也被广
泛用于治疗其他癌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支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
(有删改)
1. |
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2. |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
3. |
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
4. |
文章最后一段说:"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