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允正字修己,以荫补供奉官。太平兴国中,掌左藏库,屡得升殿奏事,太宗颇记忆其旧故。雍熙中,与张平同掌三班,俄为阁门祗候。四年,迁阁门通事舍人。时女弟适许王,以居第质于宋偓,太宗诘之曰:“尔父守边二十余年,止有此第耳,何以质之?”允正具以奏,即遣内侍辇钱赎还,缙绅咸赋诗颂美。
淳化中,命讨戎、泸州叛蛮。迁西上阁门副使。太宗虑京城狱囚淹系,命允正提总之。尝请诏御史台给开封府司录司、左右军巡、四排岸司印纸作囚簿,署禁系月日,条其罪犯,岁满较其殿最。诏从其请。逾年,开封府上言:“京师浩穰,禁系尤众,御史府考较之际,胥吏奔命,有妨推鞫,况无欺隐,不烦推校。”卒罢之。允正又提点左右藏,屡乘传北面,经度边要。五年,为卫州修河部署。会建清远军积石寨,命诣瀚海部分其役。还,拜西上阁门使、并州驻泊钤辖。俄代张永德知州事,徙代州。
咸平初,使西蜀询访民事,还,进秩东上阁门使,历知镇、莫二州。又为并代马步军钤辖。契丹扰边,车驾驻大名,允正与高琼率太原军出土门路来会,召见便殿。所部有广锐骑士数百,皆素练习,命允正引以入,赐缗钱。遣屯邢州,与石保吉逐辽人,辽人遁去。俄以兵会大名,复还并代。
五年,合泾原仪渭、邠宁环庆两路为一界,命王汉忠为都部署,驿召允正为钤辖兼安抚都监,即日上道。大中祥符三年,累表求还。至京师,将祀汾阴,以疾难于扈从,命为河阳部署以便养。会张崇贵卒,赵德明颇逾轶,亟诏徙允正为鄜延部署,内侍密诏存谕。礼成,领河州团练使。允正颇知书,性严毅,疏财,喜自修饬。素病佝偻,以是罕在要近,累典边任,多杀戮。是秋,徙知永兴军,卒,年五十一。
(节选自《宋史·李允正传》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三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宗颇记忆其旧故:旧交
B.时女弟许王适:出嫁
C.即遣内侍钱赎还辇:人力车
D.太宗虑京城狱囚系 淹:滞留,久留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允正“严毅,疏财”的一组是(  )
①屡得升殿奏事                   ②尝请署禁系月日,条其罪犯
③以居第质于宋偓                 ④与石保吉逐辽人,辽人遁去
⑤以疾难于扈从                   ⑥累典边任,多杀戮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允正的父亲为朝廷守边二十多年,是有功的;因此李允正能够以恩荫补为供奉官。
B.朝廷一直采纳李允正的建议,对在押犯人实行盖印纸张簿籍,这样有利于监狱管理。
C.李允正忠于朝廷,恪尽职守。先后多次调任边防;为巩固边关,难免经常涉足杀戮。
D.李允正严厉果敢,不爱财,重修养,可是多执掌边防;因为他患有佝偻病,仪表不雅。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父守边二十余年,止有此第耳,何以质之?
(2)所部有广锐骑士数百,皆素练习,命允正引以入,赐缗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翻译划线的句 子,默写所缺的句子。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1)翻译:
(2)默写:

翻译下列句子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面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接受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没有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圣明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并列

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上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C.作者认为“巫医业师百工之人”是君子所不齿的,他们能从师学习是士大夫之族的耻辱。
D.第二段连用了三个对比,从三个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用斜线(/)给下而画线句子断句。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蒋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选自《贞观政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画网巾注先生传
(清)戴名世
顺治二年,新令剃发更衣冠,不从者死。于是士民以违令死者不可胜数,而画网巾先生事尤奇。先生者,其姓名爵里皆不可得而知者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凤阳皆去其网巾,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日:“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之日“画网巾”云。
岁庚寅夏,四营兵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杨名高。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名高喜,使往之纲所。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之纲穷诘其姓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天命,至今日不失富贵。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因指其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捽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二人岂惜死者!孕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乃欣然受刃。之纲复谓先生日:“若岂有所负耶?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先生曰:“吾何负?负吾君耳。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故耻不自述也。”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冢致祭不辍。
注:网巾:以丝结网为巾,用以裹发,始于明代。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盟栉毕栉:梳头
B.之纲穷诘其名洁:追问
C.顾死亦有礼顾:回头
D.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筹:谋略

下列符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画已,乃加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且夫改制易服不出,火且尽
C.因指其发而诟之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命卒先斩基二仆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槛车中出先生
把先生从囚车里放出来
B.危不即致身
国家危难之时不能立即保全自己
C.奴!等得事扫除泉下也
我们能够在黄泉之下为您做打扫、清除的事了
D.吾笑手占今之循例而负义者

我耻笑古今以来按照一般人的做法而背弃节义的人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许多人都因为违反剃发的命令而被杀的情况下,画网巾先生仍然坚持头戴网巾,体现顾念旧国的忠贞品格。
B.画网巾先生因与王之纲是旧日相识,要求在死前见到他,是想要当面训斥他不顾忠义、背叛故国的可耻行径。
C.文章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先以二仆互画网巾来侧面表现主人气节,后以二仆慷慨就义为先生从容赴死做铺垫。
D.作者在这篇人物小传中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不仅塑造了感人至深的义士形象,而且表达了自己的褒贬与爱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