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馀,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於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彀者,射手)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骑。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节选自《史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击数牛飨士 飨:犒劳,慰劳 |
B.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保:通“堡”,营垒 |
C.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让:谦让 |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微:暗中,秘密地 |
以下各句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李牧用兵之道的一组是( )
①习射骑,厚遇战士
②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
③匈奴每入,辄入收保
④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⑤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⑥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A.①④⑥ | B.②④⑤ | C.②③⑥ | D.①③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牧是赵国防御匈奴的优秀将领,他不急于攻打匈奴,而是将当地的租税都纳为军费。常飨士卒,训练士兵骑射,小心看守烽火台。这样好几年,赵国没受到什么损失。 |
B.由于赵王的误解,李牧被革职,后来赵王醒悟了,又再次起用李牧,李牧在赵王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后才就任。 |
C.李牧到边境后,还是没有立即攻打匈奴,士兵们却愿意打一仗,在这种情况下,李牧精选了大量的战车、战马和敢于冲锋陷阵的勇士以及射手,全部组织起来训练作战,最后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大败匈奴。 |
D.李牧被二次起用后,虽用兵有方,多次击退敌人,但由于他仍不听从王命,惹怒赵王,因而遭秦反间而死。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节选自《指南录后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予之及于死者及:碰到、濒临 |
B.诋大酋当死诋:辱骂 |
C.真州逐之城门外逐:追逐 |
D.道海安、如皋道:经过、取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然而隐忍以行 |
B.而幸生也何为 / 死生,昼夜事也 |
C.将请罪于君 /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
D.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的几项是
例句: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②将请罪于君③死生,昼夜事也
④激于义而死焉者也⑤恐年岁之不吾与⑥洎牧以谗诛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③ | D.④⑤⑥ |
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作者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
B.一句“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引出了作者对九死一生经历的回顾。 |
C.本段作者一口气历数十八个“死”,写出了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再现了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 |
D.“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表明了文天祥对死亡的态度,“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表明了文天祥对自己经历的磨难还是有怨悔之意的。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
译文: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译文:
(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译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亟迁,乃及右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从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第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按,京兆尹密救之,帝遣中人就释。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家子与恶人游游:交往。 |
B.自是遇加厚遇:待遇。 |
C.兼侍御史知杂事知:掌管 |
D.阎济美格诏输献格:违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及右职 | B.欲与吹笛少年同列耶? 今君乃亡赵走燕失其所与,不知 |
C.中人走以闻 | D.而山南节度使柳晟 |
秦亦不以城予赵毕礼而归之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游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 |
B.卢坦任郑滑节度使李复的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他据理拒之。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李复问卢坦此事,卢坦委婉地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们的话后很惭愧。 |
C.卢坦任寿安县令,百姓机上丝绸还没织完,赋税期限已到,他先是到郡府中请求延期十天,没被批准。他告诉百姓只管缴纳丝绸,不要考虑期限。结果违背了期限,他终于被罚了俸禄。 |
D.卢坦入朝做官,曾纠正皇帝不下诏令给主管官员就派中人释放赤县尉的做法。柳晟,阎济美违反诏令向皇帝进献钱财,卢坦揭发他们的罪状,说服皇帝按诏令办事,让皇帝把接受的钱财归还主管官员。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
译文
(2)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 ○1锻炼:打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 |
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 |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 |
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 |
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选古文小品①序廖燕
①大块②铸人,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呜呼,尽之□!
②文非以小为尚,以短为尚,顾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也。若言犹远而不及,与理己至而思加,皆非文之至也。故言及者无繁词,理至者多短调。
③巍巍泰岱,碎而为嶙砺沙砾,则瘦漏透皱见矣。滔滔黄河,促而为川渎溪涧,则清涟潋滟生矣。盖物之散者多漫,而聚者常敛。照乘③粒珠耳,而烛物更远,予取其远而已;匕首寸铁耳,而刺人尤透,予取其透而已。
④大狮搏象用全力,搏兔亦用全力,小不可忽也;粤西有修蛇,蜈蚣能制之,短不可轻也。
【注】①小品:指盛行于明末清初的小品文。②大块:大自然。 ③照乘:能照亮车辆的宝珠。可填入文中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也 | B.哉 | C.耳 | D.矣 |
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两个“耳”字,显示了作者对“照乘”和“匕首”的轻视。 |
B.两个“而”字,这里表转折,引出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发现。 |
C.两个“而已”,干脆坚决,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创作追求。 |
D.这句话与第②段中的“小者大之枢,短者长之藏”相呼应。 |
本文说理多用比喻,请以第④段为例做简要赏析。
请分析这篇序文是否做到了“缩七尺精神于寸眸之内”。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吴德基传宋濂
①吴德基者,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①,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②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令怒,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③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 ”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 ”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④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 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
⑤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 ”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注】①擿:揭露。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擢知莱之潍州事()⑵为吏者宜宣布德泽()
⑶遂谢事归()⑷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且法乃天子法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愿得只履事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C.为吏者宜宣布德泽君为我呼入 |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则或咎其欲出者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⑵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第⑤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篇传记着重表现了吴德基作为官员的______、_______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