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若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环节①的异常是城市内涝原因之一 |
|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性规律形成的基础 |
|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 |
|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
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
|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是寒流 |
| C.洋流③处易形成渔场 |
| D.洋流④为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的风海流 |
海绵城市(下图所示)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地区中,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 )
| A.塔里木盆地 | B.内蒙古高原 |
| C.华北平原 | D.青藏高原 |
图示事物主要作用( )
| A.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
| 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
| C.河流、湖泊可以调蓄多雨和少雨期降水量 |
| 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增加下渗水量 |
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主要作用是( )
| A.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 | B.降低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 |
| C.减轻土壤的盐渍化现象 | D.加强生物和环境多样化 |
下图为“某山区公路与房屋建设示意图”,读图,道路与房屋建设符合规划施工原则的是( )
| A.a、b | B.a、c | C.b、d | D.c、d |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早期山区公路选线多为“之”字形,主要是考虑( )
| A.气候因素 | B.居民点分布 |
| C.地形因素 | D.工业分布 |
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的增强②汽车性能的改善 ③科技水平的提高④ 为节省投资
| A.①③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某一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山地可能位于( )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 B.南半球温带地区 |
| C.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
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 )
| A.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相似 | B.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相似 |
| C.在高纬度地区最明显 | D.毫无规律可循 |
读图,我国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西北内陆地区、南部沿海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
上图四幅图中表示南部沿海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是( )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②③图中河流1—2月断流的原因是( )
| A.降水少 | B.气温低 |
| C.用水量大 | D.地下水补给少 |
上述四个地区的河水补给中都有( )
①大气降水补给②地下水补给③冰雪融水补给④湖泊水补给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