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儿子)悟已往之不谏(挽回) |
B.气凌彭泽之樽(超过)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
C.适莽苍者,三餐而反(适应)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授予官职) |
D.而刘夙婴疾病(绕)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与------相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听听那冷雨
(台湾)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关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c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千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盖着灰云.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河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吓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 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在。听听那冷雨。
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
B.“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一句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很富有诗意。 |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典型的经过提炼了的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的意境,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
E. 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滂滂沱沱”“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得更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建筑审美冲突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表现。建筑审美冲突既反映了性质相异的建筑审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建筑审美意识、建筑审美标准的相互区别和个性特征,是建筑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建筑审美冲突集中表现为群体性冲突。依据社会心理学,“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一方面,群体内部具有建筑审美的共同性。由于群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或相近的兴趣,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群体内形成共同的建筑审美观念和建筑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建筑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存在冲突和差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美群体小型化,审美趣味个性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有论者认为:“民族作为审美群体,将日益丧失它的一体化结构,而不断地分化组合为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多的审美群体;世界范围内将不断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审美意义上的个体组合和群体组合,而构成新的审美群体。”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必将导致建筑审美的新图景,必将导致建筑审美更大的差异性和更广泛的多样性。
若对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细加分析,则可发现,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总是通过区域性冲突、时代性冲突、民族性冲突和阶级性冲突而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首先,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建筑审美也必然出现区域性冲突。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由于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在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外来审美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
其次,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表现在民族性上,或称民族性冲突,这与区域性冲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定的民族必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一定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点的。我们从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柱式,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即可感受到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冲突。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合院式、干栏式、帐蓬式、吊脚楼式、碉楼式……等等,在一一述说着中华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格和独特魅力。下列对“建筑审美冲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审美冲突必然会产生建筑风格上的排它性。![]() |
B.建筑审美冲突源于建筑审美情趣和标准的差异性。![]() |
C.建筑审美冲突会促进建筑审美文化的发展。![]() |
D.建筑审美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性冲突。 |
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建筑审美冲突与区域文化的封闭性有关,因此体现不同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建筑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区域内。![]() |
B.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审美文化也具有民族性,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者主要表现为开放性,后者主要表现为封闭性。![]() |
C.审美趣味越来越多样化,审美越来越个性化,审美群体越来越小型化,这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关。![]() |
D.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已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新的审美群体。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此次集结成书,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真草隶篆、文字渊源、硬笔书法、美术字等内容,全面介绍了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力求短小精悍、资料准确。![]() |
B.现代科学发现在火星上有氧气存在却没有生命,那么米勒假设大气层中没有氧气存在故没有生命之说就不成立,因此无法证明生命起源是由单细胞进化而来的。![]() |
C.这些杂志实际上也担负着史家的职责,手里握的笔就是史家之笔,不仅昭示后世,而且记录当下。所以,这些杂志何尝不是一部部各具特色的近现代史。![]() |
D.商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达,加之西方先进的摄影技术传入,为时尚画报这种大俗和大雅混杂的消费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经济和文化空间。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齐白石画虾何以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有自题诗一首对他半个多世纪的画虾经历做了总结:“若把流年换画禅,功夫深处自天然。等闲我被鱼虾误,负却龙泉五百年”(出神入化)![]() |
B.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本泛泛而谈金融危机的普通书籍,它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对危机和危机制造者的揭示可谓是振聋发聩,针针见血。(震耳欲聋)![]() |
C.80年代富裕的生活使人们崇尚名牌、崇拜高消费,殊不知物极必反,90年代的西方180度大转弯,人们开始追求节俭与回归自然。(时来运转)![]() |
D.身为省级机关的官员对“王婆卖瓜”作风不避嫌不脸红,堂而皇之在省级媒体登起“政绩广告”,实在令人费解。(夸夸其谈)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各大商场、超市几乎都安装了监控摄相系统,到了这些地方,常常有一种被人当成小偷的感觉;有时,冷不妨就有人拿着望远镜站在高楼大厦的阳台对着你偷看。![]() |
B.对于身处高级领导职位、本应以身作则的,或屡教不改、性质特别严重的,还应从重、从严处罚,惟如此,才能震慑那些敢于公车私用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才能切实、有效地刹住公车私用的歪风斜气。![]() |
C.确有一些责任心不强的警察,他们要么找借口推诿,要么即便出警也不认真,遗误良机,因而引发悲剧,并牵扯出了不少官司。因此,笔者认为,民警因出警慢被关禁闭,实属咎由自取。![]() |
D.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的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方面付出的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