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共23分)
草屋的声音
赵伟平
①《史记》里说虞舜戴着斗笠披着衣衫精心修筑的是草屋,杜甫吟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茅屋本质上也是草屋。
②上世纪70年代一些移民迁徙到刚刚围塘还泛着盐渍的土地上,开始“筑巢”。这建造的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几根竹木扎起来,屋面是铺展均匀的一束束稻草,屋墙是缚住竹竿的一扇扇稻草,源于土地的稻草裹掖着屋子,阳光下金灿灿的,抬头望着齐厚齐厚的稻草屋檐,会有一种知足的温煦掠过。
③小时候,不知是听母亲还是乡人说过这句话:“只有懒的人,没有懒的田。”其实,海边的田地即使不懒也够坑人的。芦苇根、柳条藤草之类像一张网罩着地面,盘根错节,密密匝匝,都在疯长,种地人垦植庄稼往往会如游击战、拉锯战一样地与它们争斗。然而,最终是那些芦苇一样坚韧的人征服了草屋后的一片片土地。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展开来。收获最后的田野,草屋的灯光亮了,里面的主人抹一把额头上发亮的汗珠,洗一洗长满老茧的双手,便从门缝里传出几声纯朴而又憨厚的笑声。
④草屋是温馨的。但草屋有时会经历一些惊险,无奈和战栗。常常在汛期的时段里,村口的防汛喇叭一响,草屋里的男女老少提锹带箕奔赴海边。这是一场义无反顾的战争,一心想缚住大海疯狂的手脚。一次,海浪冲破了堤岸,草屋灰黄色的屋顶浮在浊黄的水面上。海水退后,草屋几乎还是完好的,草屋能挡得了寒冷与酷暑,对水从来都留着通道,这正像无边的大水漫过一丛丛热爱生命的草,它们聪明地匍匐在大地上,水过后,阳光一照,依然能够旺盛地向上长!
⑤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我曾住在一幢两间半的草屋,挡门墙的草栓周围终年种着一圈茗苳草,有点像兰花的叶子,这草终年不枯,似乎也终年点燃着草屋的绿意。草屋的前后有两棵树,其中屋东北角的是一棵高大的梧桐,梧桐的枝桠粗犷而大气,一到初夏,盆底大的叶子和小号一样紫色的花便一起高高地摇曳;屋西南角则长着一棵枝细叶茂的枣树,我常会在屋檐下,看飒飒落下的枣花,再看着米粒一样的枣儿怎样长成姑娘般的丰满与红润,然后,又会算计着折一支长长的竹竿渐次敲落那些美味。一前一后的两棵树,庇护着草屋,草屋便更加安宁而有情致了。
⑥冬天的雪对于草屋来说,是一道别样的风景,隔着砧板大的天窗仰望雪片飘摇而来,先是与稻草摩挲的声音,再是“沙沙”“沙沙”雪花与雪花挤在一起的声音。满世界银妆素裹,草屋上的雪层已经盖过了草层,一间间草屋早已成了一个个意味无穷的童话了。融雪的时候,那些剥离草屋的水的精灵似乎很不愿意真的离去,在经过屋檐的刹那间,在空中凝住了,这凝结的雕塑越结越大,越挂越长,几乎每一根稻草顶端都挂起这样的冰凌串儿,远望去,冰凌串就像在琴键上高低跳跃的音符。
⑦草屋无言。但我相信,从草屋里出来的人都会有对草屋的种种理解,都能聆听到草屋里发出的种种声音!
(选自2007年8月7日《解放日报》,略有删改) 根据文章,试归纳种种“草屋的声音”。(不少于3个方面)
下面的语句在写景上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春天一来拼起一幅嫩绿的画景。夏天绿得更深、更翠,像湖,像海,碧波欣欣。几把闪电,几度雷鸣,几经风雨,青黄相融,一幅幅逼真的水彩,当之无愧。秋色染过了又一幅金色的秋景图,慢慢向田野走来了。第⑤段中写到茗苳草、梧桐和枣树,对描写草屋起到什么作用?
文章以“草屋的声音”为题,末了又说“草屋无言”,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
阎连科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和我尊敬的评委:
①从某个角度说,作家是为人和人类的记忆与感受而活着。因此,记忆与感受,使我们成了热爱写作的人。
②也因此,当我站在这儿的时候,我想起了50多年前的1960到1962年间,出现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我只有几岁,随着母亲去寨墙下面倒垃圾,母亲拉着我的手,指着寨墙上呈着瓣状的观音土和散粒状的黄土说:“孩子,你要记住,这种观音土和榆树皮,在人饥饿煎熬到快要死的时候,是可以吃的,而那种黄土和别的树皮,人一吃就会更快地死掉。”
③说完,母亲回家烧饭去了。她走去的身影,如同随风而去的一片枯叶。而我,站在那可以吃的粘土前,望着落日、村舍、田野和暮色,眼前慢慢走来巨大一片——幕布般的黑暗。
④从此,我成了一个最能感受黑暗的人。
⑤我记起了十余年前,我反复去过的那个艾滋病村。那个村庄一共有八百多口人,却有二百余口都是艾滋病患者;而且在当年,他们大都是三十至四十五岁之间的劳动力。他们之所以大批的感染艾滋病,是因为想要在改革中致富,过上美好的生活而有组织的去集体卖血所致。在那个村庄,死亡像日落一样,必然和必定,黑暗就像太阳从天空永远消失了一样,长久而永恒。而我在那儿的经历,每当回忆起来,每当我在现实中看到刺眼的光芒和亮色,都会成为巨大的让我无法逃离的阴影和黑暗,把我笼罩其中,无处逃遁。
⑥我知道,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是一个多余的人,是一个多余的作家。
⑦但我也坚信,在那一片广袤而充满混乱和生机的土地上,我和我的写作,或多或少,将会有它无可替代的意义。因为,在那儿——生活、命运和上天,选定了我是那个生来只会、也只能感受黑暗的人——我像那个看见了皇帝没有穿衣的孩子。人们都说温暖的时候,我感到了寒冷;人们都说光明的时候,我看到了黑暗;人们在为幸福载歌载舞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在他们脚下系绳,正要把人们集体绊倒并捆束。我看到了人的灵魂中有不可思议的丑恶;看到了知识分子为了挺直脊梁和独立思考的屈辱与努力;看到了更多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正在金钱和歌声中被权力掏空和瓦解。
⑧我想到了我们村庄那个活了70岁的盲人,每天太阳出来的时候,他都会面对东山,望着朝日,默默自语地说出这样一句话来:“日光原来是黑色的——倒也好!”
⑨更为奇异的事情是,这位我同村的盲人,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有几个不同的手电筒,每走夜路,都要在手里拿着打开的手电筒,天色愈黑,他手里的手电筒愈长,灯光也愈发明亮。于是,他在夜晚漆黑的村街上走着,人们很远就看见了他,就不会撞在他的身上。而且,在我们与他擦肩而过时,他还会用手电筒照着你前边的道路,让你顺利地走出很远、很远。
⑩为了感念这位盲人和他手里的灯光,在他死去之后,他的家人和我们村人,去为他致哀送礼时,都给他送了装满电池的各种手电筒。在他入殓下葬的棺材里,几乎全部都是人们送的可以发光的手电筒。
(节选自阎连科(《上天和生活选定那个感受黑暗的人》,有删改))故乡的冬天与成县的冬天有何不同?现今北方城市的冬天变得怎样?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试分析文章划线部分的语言具有的特点。
人们都说温暖的时候,我感到了寒冷;人们都说光明的时候,我看到了黑暗;人们在为幸福载歌载舞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在他们脚下系绳,正要把人们集体绊倒并捆束。作者说自己是感受黑暗的人,请概括具体经历。作者为什么写到村里的盲人?
阎连科这种感受黑暗的人和揭露黑暗的写作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你还知道别的这样的人吗?今天的中国还有哪些人们适应了的黑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天的到来
许锋
①冬日的北方总是苍凉的,黄河也因寒风的侵袭而变得冷酷。出门行走,人往往需要极大的勇气,风的刁钻让人的身体蜷缩与萎靡,此时对于阳光的念想超过任何时候。蜂窝煤开始走街串巷,让人们以最原始的方式抵抗风寒;传统的暖气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姗姗而来,却给有些人增加了许多烦恼,价格涨了,热度不够,冻得够呛。而我尤其敏感的是,在以往的任何一个冬天,我的父亲正在病床之上喘息与呻吟,他病弱不堪的躯体对温暖与阳光的渴盼甚至更早。那时南方还无处不弥漫树香、草香、花香、雨香,他却无福享受,他需要使劲熬过冬天,一股劲熬到春天——北方的春天。可是,在这个冬天来临之前,他进入另一个世界,永不回头,我不再牵挂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冷暖,他也不用再看冬天的眼色。
②其实,北方的冬天就这个性子,那始于秋末结于春初的磨砺或者竟促成了北方人粗犷的性格与秉性,也让我的父亲曾经像荒漠里的草,生命表现得无比坚韧与顽强,面对那类似刻刀的季节,心甘情愿地被时时雕刻,于是,他的性情,他的情趣,他面对生命与生活的态度与观点,让我觉得人与自然的无比亲和。
③但我也知道,冬日的北方并不全如此,一些地方似乎要与北方的冬划清界限——记得一年冬初时,我到过甘肃的成县,在此之前,我一直不知其有“陇右小江南”之称。进入小城,我发现那里的确是秀美的,竟领略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壮观。比起我的故乡兰州,她明显多水,空气潮湿,水分子仿佛在手上脸上慢慢浸润。漫山遍野都是葱郁的树木,正欣赏与行走间,雨已开始和我捉迷藏,眼见头顶这块天空碧蓝如洗,不远的高空那块天却已大雨瓢泼,像一对默契的小姐妹调皮着、玩耍着,在苍穹之上追来逐去。而远处的山崖不但突兀可见,还呈现黑色,像喷了浓重的墨。近处都是田,我清晰地看见麦子还在茁壮生长,花椒树散发的浓香让人沉醉。那是我在北方从未见过的冬天。北方竟有这样的冬天!
④我兴致浓郁地进入一间“农家乐”,准备品尝那些生于乡间的地地道道的菜蔬,此时,院子里又猛地迎来一阵大雨瓢泼,然后天气突然变得极冷。我慌忙逃至屋内加衣,当地友人朴实地笑了,说了一句:“再怎么也是冬天了。”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⑤然后在很多个日子里,我还老想着成县的树、成县的雨、成县的崖、成县的小院、成县的菜、成县人朴实的笑。而真正的北方都市的冬天没有那么美妙,尤其进入供暖季,不清楚哪来那么多灰尘,先前它们都隐藏在空气之中或地表之上?在冬雨或冬雪的肆虐下它们原形毕露,此时你要有勇气或不得不沿街走一遭,再俯视你的裤脚,管你穿得雍容华贵还是克制内敛,一定是泥迹斑斑。甚至有些北方的沿海城市,空气仍然很糟糕,雾霾像幽灵似的不断侵袭着城市里的生灵,让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警醒,呵护自然是永恒的善举。
(节选自《冬天的到来》,有删改)文章写“冬天的到来”,为什么要写父亲?
请分析“再怎么也是冬天了”这句话中的“再”字包含的两层含义。
故乡的冬天与成县的冬天有何不同?现今北方城市的冬天变得怎样?引发了我们怎样的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说“过”
刘克定
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过即使是圣贤,能“先知先觉”,也未必能全无过失。曾子不是说吗,“吾日三省吾身”。哪三省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可见圣贤也要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因为过错总是难免的,常作自我批评,可以减少过错。
②“过则勿惮改”,有过能改就是好样的,孔子似乎特别看重这一点。对颜回“过而能改”很赞赏,说颜回能够“不贰过”,有自我批评精神,值得学习。
③对别人的过错(也叫“人过”),如何对待?我曾见到颜真卿所书一石碑:“闻人之过,如闻父母之名,耳可闻而口不可道也。”很受启发。
④这句话,实际上是伏波将军马援说的,据记载,东汉时候,马援在交趾打仗,听说老兄的两个儿子喜欢背后议人长短,很是不安,就写了封信给他们,告诫“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他对“人过”的态度是不主张背后议论,应该以宽容、善意的态度当面指出来,帮助人家改正,深信“过而能改,颜子有焉”。马援能有这样的心态,并以六十二岁的年龄请缨出征,“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一个据鞍顾盼、叱咤风云、有所为又有所不为的大丈夫形象如在眼前。
⑤这种“如闻父母之名”,是不同于阮籍的口不臧否人物的。阮籍的曲隐,嵇康的直露,都是对当时的统治者不满。阮籍晚年并不希望子女效法他的佯狂:对一切人和事“口不臧否”,不表态,但心情却很苦闷。
⑥春秋时有个荣启期,满头白发,缠着鹿皮(没有衣服穿就缠上皮子保暖),独自鼓琴自乐,被孔子看见。孔子问:“先生老而穷,何乐也?”荣启期说:“吾有三乐。万物以人为贵,吾得为人,一乐也;人生以男为贵,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命有殇夭,吾年九十岁,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守终,何不乐乎?”孔子赞扬说:“善乎!能自宽者也。”孔子认为荣启期是个很能自宽的人。人跟人不同,时代跟时代不同,“乐”法也就不一样,但自宽有益健康,是无疑的。自宽与宽人,自宽是前提,是自我修养的主要方面,能自宽才能宽人。
⑦处世为人,少不了摩擦、碰撞。对人家的批评、误会、冒犯,要有豁达的气度,做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果气量狭小,不能宽人,就会没完没了,甚至使矛盾升级。南北朝有个沈驎士。被邻人一口咬定说他脚上穿的鞋,正是自己早几天丢失的那双鞋。沈驎士二话不说,立即将鞋脱下“还”给他,自己赤着脚走回去。过不久,邻人发现是自己搞错了,又将鞋送还沈,沈说:“不是您的么?”又笑而受之,重新穿在脚上。苏东坡对沈驎士宽人的气度很赞赏,认为“处世当如驎士”。
⑧当然,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采取“一刀切”,一概“耳可闻口不可道”,也不是积极的态度。颜真卿当过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门领导人,如果对贪污腐败、违法犯罪,也“如闻父母之名”,那还谈何查处?大概那时候他正是因为“正色立朝”“刚而有礼”,查处严苛,遭到了杨国忠、卢杞等奸佞的忌恨,当时颜鲁公的官可能很不好当。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3日)下列关于“过”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过失有“人过”“己过”,有过难免,“过则勿惮改”。 |
B.对待别人的过错,最好不听,听了也最好不背后议论。 |
C.“如闻父母之名”要求对“人过”不妄加议论,阮籍口不臧否人物就是最好的印证。 |
D.南北朝的沈驎士对待别人的无理十分宽容,苏东坡对他宽人的气度很赞赏。 |
E.因为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采取“一刀切”,一概“耳可闻口不可道”,不是积极的态度,所以要严苛查处。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曾子的话,是为了证明圣贤也需要检点自身,以免犯错。 |
B.马援有所为有所不为,告诫侄子不可背后道人长短,论人是非。六十二岁高龄请缨出征,展现了“老当益壮”之大丈夫所为。 |
C.荣启期面对“老而穷”的状况乐观自宽,自宽与宽人,前者为前提,能自宽就能宽人。 |
D.对待“己过”应当自宽,对待“人过”也应豁达,否则,就不能像沈驎士一样受到别人的赞赏。 |
人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和自己的过错?
著名作家三毛初二的时候,数学常得零分。到第二学期她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小考都是课本后面的习题。为了不要留级,就把题目背下来,小考一连考了六个一百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她作弊。她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于是数学老师出了题目叫三毛作答,她得到零分。老师当着全班的同学用毛笔在她的眼睛周围画了两个代表零蛋的大圈羞辱三毛。经此羞辱,三毛第二天在教室昏倒,心理开始出现了严重的障碍,后来经常逃学到公墓看小说,最后终于休学。经此打击,三毛患上忧郁症,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的心态。据说三毛曾割腕自杀,也曾看过心理医生,但一周一次的心理治疗并无帮助。
结合文本,评价三毛和数学老师的做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有光:周全而有光
王乾荣
周有光,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字学家,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青年和中年时期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当过经济学教授,1955年,他的学术方向改变,开始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曾参加并主持拟定《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公布),几十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大陆的语文改革。
跟周有光老人首次见面,是在2006年7月14日全国政协礼堂《群言》杂志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周有光是与会者中最年长者。他中等个子,穿着朴素,风姿儒雅,戴黑色上缘框框的眼镜,面容滋润,目光睿智,头发稀疏而白,乍看,六七十岁模样,只迈步稍稍蹒跚。
周老曾遭遇“被下放”诸种坎坷,他都平和豁达以对。他也不求什么世俗的荣华富贵。天长地自久,人道有亏盈。对人生真谛通透的体味,自足达观,随时“锻炼筋骨”,也许正是这位文化老人长寿的“秘诀”。他说了:“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作为学人,善于思考,“伏案太勤”,周先生一生著述等身,百岁过后,仍然关注社会民生,笔耕不辍,尚能一年写一本书,可谓奇迹中的奇迹。
年轻时留美攻读经济,一个偶然机遇,改变了周老的后半生。他说自己的人生,原是个“错位”。可正是这个错位,使他成为一个著名语言学家和文化大师,成为新中国文字改革方面的重磅专家。周老幼年即具语言天赋,他那颗语言中枢敏感发达的大脑,对这门学问的奥妙魅力,充满浓厚的兴趣和热爱。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期间,他即选修《语言学》,热衷于参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并且发表过相关论文。
这个“拉丁化运动”,简单说就是使用拉丁字母——或称罗马字母,周老笑说“有人指它是‘帝国主义的字母’”——给汉字注音,进而以拉丁字母拼写汉语,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这是咱们老祖宗几千年从未涉猎过的先锋学术活动,始于100多年之前。
周老语言、文改方面专著以及与之相关的论述,达20多部,广为人称道;而经济学著作仅三两部,鲜为人知。周老在语言学方面的卓越建树,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巨大贡献,学界和坊间众口一词,赞誉有加。但是近年众多媒体一味尊之为“汉语拼音之父”,他却“敬谢不敏”,诚道“不敢当”。“丝绸西去,字母东”(周有光语)。干吗?拼音。汉语拼音又不是他周有光“生”的,他怎能当人家“老爸”呢!
今天,凡中国人,以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外国人,谁离得开《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拼音法?联合国也要用它呢。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开辟了汉语和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社会的一条便捷通道,功不可没。仅从这一点看,周有光其名,便将彪炳青史。
改革开放初期,为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通晓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为中方三专家之一,因此人称“周百科”;中方另二人,一是新闻巨子兼大学者刘尊棋,一是被誉为“万能科学家”的钱伟长教授。
《百科全书》号称“没有围墙的大学”,翻译这本书,是一个浩大工程,对于不管多大的学者说,也是一个学习、重温百科知识的过程。而这于周老,又是一个机遇。也许正是这一工作,激发了他研究全球化、信息化、语文现代化和世界多国文化的热情,使他晚年的学术生活,在更广阔的领域大放异彩。这时的周有光,就不只是翻译百科全书意义上的“周百科”了,而堪称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
周老学问大,但他不是只会躲在象牙塔里啃书本的书呆子。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让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大学者雕小虫忙,近年《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斗士,其人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的风味。
周老说:“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快乐到老。”但愿,在《群言》40周年庆祝会上,还能聆听这位极其独特老人的宏论。
(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2日 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表现了周老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这也是他长寿的秘诀之一。 |
B.人称“周百科”,因为周老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而且又被邀参与英文《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汉译。 |
C.因为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拼音,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所以周有光放弃经济领域的研究,改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 |
D.周有光原学习的并非语言学,但他对语言兴趣浓厚,而且有语言天赋,所以能实现“使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蝌蚪文’”的理想。 |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详略有序地叙述了周有光的经历,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文章的第二段去掉,后文也不显得突然,你认为可以去掉吗?
从周有光的人生经历中你学到了什么?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医生
沈从文
医生罗福,为人和平正直,单身住家在离京都三百里左右一个地方,执行业务。有一天听人说,大觉寺有法师讲经,十分动人。故这医生,也就走去听听。听经以后,出庙门时还觉得那法师有一分魔力。那天法师讲的是牺牲精神,说到东方圣人当年如何为人类牺牲,也如何为畜类牺牲,在牺牲情形中,如何使生命显得十分美丽。这法师不谈牺牲果报,只谈牺牲美丽,因此极其为这医生钦服。出庙门后,医生就心想,一个人若能够为一个畜生也去受点苦,或许当真这痛苦也可以变成一分快乐。
这医生从一个穿珠人家门前过身,看到那个穿珠人手指为针戳伤,流血不止,正无办法,心生怜悯,照着乡下医生的慷慨精神,不必别人招呼,就赶忙走过去为这穿珠人止血,用药末带子,好好把这受伤人调理妥贴。那时穿珠人正为国王穿一珠饰,有一粒大珍珠在盘盂内。穿珠人因医生好意替他照料伤处,十分感谢,就进屋里取一些点心,款待客人。那时有一只白鹅,见着珍珠,如大桑椹,不问一切,就把它一口吞下。穿珠人取了点心出来请客时节,记起宝珠,各处寻觅,皆不再见。这宝珠既为宫中拿出,值价自然非常贵重,穿珠人家中并不富裕,若真失去,如何可以赔偿?心想铺里决无另一生人,把珠拿去,现在事情,不出这医生所作所为。就向医生询问:“见我珠吗?”
这医生见鹅吃珠时节,以为吃的只是一颗桑椹或草莓,不甚介意,今见穿珠人脸上流汗,心中发急,口说手比,心中清楚,这珠此时正在白鹅腹中。医生心想:我一说明,这鹅即刻就得杀去,方便取珠。当设一计策,莫使鹅死。但如何设计,倒很为难。因记起先前一时法师所说各种牺牲之美丽处,故决心不即说出,等候再过一时,鹅把珍珠从大便中排出以后,再来说明。故不说话。
那穿珠人,眼看医生沉默不语,疑心特增,便说:“房中分明只你一人,赶快退还,莫开玩笑。若不退还,一定得大家认真变脸,你会受苦。今天这事,决不容易轻轻了事。”
医生心想:“用自己痛苦,救别的生命,现在不说话,尽其生气,只望一时不即杀鹅,小小痛苦,不甚要紧。”
医生仍不说话,只是摇头。故虽明知穿珠人业已十分愤怒,鞭棒即刻就得加于身体,仍然微笑不答,默然玩味另一真理,一切全不在意。
穿珠人忍无可忍,就尽力鞭打这个医生。那时医生两手并头,皆已被缚,不能动弹,四向顾望,不知所逃。鞭子上身,沉重异常,流血被面,眼目难于睁开。轻轻的自言自语:“为一只小鹅牺牲,虽似乎不必,但牺牲精神,自然极其高贵。”
穿珠人打了医生一阵,看到医生头脸流血,毫不呻吟,询问医生:“傻子,你有甚话说,只管说来。”
医生说:“没有话说,说即更傻。只请不要单打头部。一两天内,你那宝珠仍然可望归回。”
穿珠人以为这医生倔强异常,直到这时,还说笑话,就大声辱骂,“不用多说空话,装傻装疯,以为因此一来就可让你逃走!”于是重新把手脚缚定于屋柱上,加倍鞭打。并且用绳急绞,因此这医生到后鼻孔口中,皆直喷血。
那时那只白鹅,见地下有血,各处流动,就来吃血,穿珠人把鹅嗾去,不久又复走来。引起瞋忿,就一鞭一脚,把鹅即刻打死。医生听鹅在地下扑翅声音,极力把眼睁开,见白鹅业已死去,就长叹了好些次数,悲泣不已,独自语言:“担心你受苦,我为你牺牲,若早知你因此死去,也许我早说,主人为爱你,反不至于死去!”
穿珠人见状希奇,不知原因,就问医生:“这鹅同你非亲非戚,它死同你有甚关系?自己挨打,不知痛苦,一只小鹅,使你伤心到这样子!”
医生说:“我本为它牺牲,训练自己,想不到为它牺牲,反使它因此早死。”医生就告这穿珠人一切事情经过。那时穿珠人将信将疑,赶忙把鹅腹用刀剖开,就在白鹅嗉囊里,掏出那颗大珠。因鹅吃下不少鲜血,珠浴血中,红如血玉。穿珠人见到宝珠以后,想起医生行为,以及自己行为,就大声哭泣,爬伏医生脚下,向医生作种种忏悔,不知休止。
这医生这样训练自己,方法倒不很坏。因这次牺牲,他自己也才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且说,世界上只要有这样一个医生,也就可以把一切医生罪过赎去了。下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小说的第一段交代了医生的基本情况,同时介绍了他为保护小鹅而牺牲自己的精神起源。 |
B.小说用穿珠人与医生形成对比,用以揭示人性的中恶与善,从而唤醒人们去恶扬善。 |
C.小说保持了沈从文先生语言质朴的特点,全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堆砌的辞藻。 |
D.小说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离奇曲折,但又不失沈从文先生取材农村,追求真实的创作风格。 |
E.小说中医生训练自己的方法虽说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伤害,但提升了自己的灵魂。小说中的医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文中说“世界上只要有这样一个医生,也就可以把一切医生的罪过赎去了”,你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