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乐夫天命复奚疑?
C.曷不委心任去留? D.复驾言兮焉求?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风倒木
小瞎子坐在风倒木上,发呆。倒木下是溪流,这棵树被风吹倒的时候,心甘情愿地躺在溪流上,变成一座独木桥。小瞎子听姐姐说,独木桥是山神送给咱们的礼物,要不,打猎、采蘑菇,我们怎么进山呢?姐姐是这么说的,她没有说还可以坐在桥上哭泣。姐姐常常一个人偷偷坐在桥上哭。
小瞎子把手里的玉米饽饽掰成玉米粒大小的块儿,摆在风倒木上。他的一双瘪瘪的眼睛躲在薄薄的眼皮后面,受到惊吓的小兔子似的颤动。他偏着头,脸木僵僵的,微张着嘴,下嘴唇紧绷着下牙,上嘴唇似乎被什么硬器撬起,倔倔地翻挺,白而齐的上牙露在外面。除了眼睛之外,他把脑袋上所有的机灵都抽出来集聚在一起,送到耳朵上。
他在听。
黄昏退去了,即便是盛夏,夜晚的大森林里仍然冰冷,山林幽森黑暗。阳光下的骄子们屏息隐遁成无影无踪的秘密,夜游的生命挑起无边而沉重的黑色寂寥,人们啊因此躲在小屋里不敢出来。
可是,小瞎子敢,他怕什么呢?黑暗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他打一生下来眼前就是黑的,小瞎子最不怕的就是黑。
飞鼠子开始向风倒木俯冲,它们有穿透黑夜的大眼睛。落在风倒木上吃玉米饽饽,窸窸窣窣的声音和小溪流一样动听,和一棵草、一滴露珠弄出的动静一样可爱。
小瞎子挪了一下屁股,玉米饽饽又摆了一溜。又有几只小飞鼠在小瞎子的面前滑翔而过,带来柔软的细风。小瞎子笑了,想,如果自己的头上长了树枝树叶子,那么这会儿必是悠荡起来了。
姐姐悄悄摸来,拉了小瞎子的手往家去。两个人走出了林地,转过山脚,邻人的苞米地黄豆地在月光下静默地沉睡。姐姐的呼吸平缓了,拉着小瞎子的手温热了起来:弟,你不怕吗?飞鼠子都是死孩子的魂儿呢。她悄悄地说,生怕惊扰了什么。小瞎子笑了,脑子里掠过柔软的细风:飞鼠子有什么可怕?一阵风罢了。
姐姐捏了捏小瞎子的手,不知道是责备还是赞许。两个人听着自己的呼吸声和脚步声,半天没言语。大山的后面,月亮底下,传来震颤夜空的长啸,不知道是几只狼。每一次长啸后面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停歇,像是某种试探和思谋。姐姐矮了身子贴近他:狼,怕不?小瞎子几乎笑出了声:狼有什么可怕?声音罢了。他使劲握了握自己的手,没想到姐姐“哎呀”了一声,抽出自己的手来,甩了甩,重新牵住小瞎子,叹着气:我知道你想什么呢,你不要做傻事。那冤家的确不是人,可是,再忍熬几年吧,等他上了些岁数,说不定就好了。
谁他妈不是人啦!你这娘们竟然敢合计谋害亲夫!一个高壮的黑影从一棵矮墩墩的山柳树后跳出来,直接扑向了姐姐。小瞎子耳朵里全是熟悉的声音,哭声,骂声,拳头砸、脚踹的劲力似乎只有奔扑死亡的一条路了。小瞎子总是不明白,每一次都不明白,他为什么一定要打死姐姐?他为什么一定要打死我?可是,小瞎子知道自己再也不要知道这个问题了,那个高大的男人抓住了小瞎子的脖领子,他的脑袋、身子于是像狂风中的树枝一样乱颤。小瞎子把手探向腰间,拔出尖刀,“啊”一声惨叫划破了星空,更结束了黑夜。
小瞎子带上锁子上了路,耳朵里满满嘈杂慌乱的声音,他知道是邻人的和乡亲们的。他又那样偏着头仔细听。那些叹息、叫骂、猜测没有一丝遮掩。人们总是那样,他是个瞎子,可是,他们总不经意地又当他是个聋子:完了,小瞎子一定被砍了头了。这次小瞎子笑出了声,他正了正头,大声说:砍了头有什么可怕?脖子冰凉罢了!像是一声炸雷,炸开了之后便是一片瘆人的沉寂,人们都被小瞎子的话惊呆了,蒙在一种似睡非醒的境遇里不能自拔。
这时候,一个女人嘹亮的哭声从林子里传来:哎呀,风倒木断了,我的羊儿掉到水里了,我的羊儿被断木砸死了!我的羊儿啊……疼煞我啦……
小瞎子站住了,女人的声音缭绕在他的耳边久久不去,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暖暖的,静静地想,我断了头,姐姐也会这样心疼的。于是,小瞎子浑身一热,两股热泪就从他瘪瘪的眼睛里流了出来,小溪流一样不断了。
这是小瞎子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流泪。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姐姐常常一个人偷偷坐在桥上哭”,联系下文,这“哭”不仅体现了“姐姐”悲惨的处境,而且还体现了“姐姐”无力反抗命运,也从来没想过要去反抗。
B.第二段对“小瞎子”的外貌描写,有力地衬托了人物形象。
C.文中关于“狼”的片段,为下文的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D.在“小瞎子”杀人后,邻人的和乡亲们的那些叹息、叫骂、猜测没有一丝遮掩。人们总是那样。表现了作者对“看客”心态的批判。

E.作者非常智慧地设置了小说的结局。在结局发生之前,作者通过艺术地渲染、铺垫,符合艺术逻辑地描述小说结局的因由。
文中划线语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情节内容分析。
小说为什么以“风倒木”为题,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问题。
呼唤你的名字
靳小荣
下了雪,小区里草地屋顶都白了。中午喝完咖啡去洗脸,听见有人在长声呼唤孩子。最近有个奇怪的感想,走在路上总希望有人叫我一声。人总是这么不甘寂寞的吧。
最近的一次被人大声呼唤是邮递员送挂号信。下九区在武大靠湖的最边上,是个老得像被废弃被遗忘的小区。当时写地址时我就怀疑它是否还通邮政,因为它没有通常管这类事情的门房传达室。后来果然过了很久这封邮件都没有到,我想是丢了,只有换个地址联系对方重寄了。有几天,总是中午听见一个声音喊“净小龙虾——!净小龙虾——!”心里觉得有点奇怪,难道还有卖相对的“脏小龙虾”或“毛小龙虾”吗?直到一天中午,在等信的焦虑中我顿悟,这是在叫我!叫的是“靳小荣家——!”赶紧奔下楼去,果然是一个穿制服的邮递员,笑眯眯把邮件递给我签字,一点都没有不耐烦。我一面道歉让他喊了这么多天,一面问,你们送信都这样用喊的吗。他说,平信送到门口,挂号当面签收,上六楼麻烦,就在底下喊一声。我心想这太古朴了,也太不靠谱了。从此不敢用这个地址写信。
之所以对外面的叫声这样钝感,也是因为人们好久没有这样互相大声呼唤的习惯了。长妈妈给迅哥儿讲故事,说听见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千万不可答应,因为那是美女蛇,要来吃你的。现在的人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连名字也不随意让人知道,更不用说让人呼喊了,跟古人防美女蛇一般小心。以前每次离家,已经走到小区的路上,母亲犹在窗口探出身子大声喊着我们的名字,问某某东西带了没有,回不回来吃饭。跟她说,不要这样,被邻居路人听见了不好。小区里这样安静,不可像在农村一样大呼小叫。
是的,呼叫可能本来就是农村生活的一个习俗。小时候,父母在远处的田野里出工,中午饭熟了,奶奶就站在门口,双手做个喇叭筒,大声喊:“正鄂嘞,可英嘞,回来吃饭唻——唻——唻!”奶奶的声音高亢嘹亮,最后的尾音弯成个漂亮的虹形。马上远处就传来回答:“回——来啦!”到了中午,家家的呼唤声此起彼伏。我很羡慕大人们的呼叫简直是金声玉振,有时也自告奋勇地要喊。于是登上高处,像奶奶一样做个喇叭筒,扯起嗓子喊:“爸爸哎妈哎,回来吃饭嘞——”一喊出口就很沮丧。首先,我不能喊父母的名字,“爸爸妈妈”多了,谁知道是哪个孩子在喊爸爸妈妈?再说,我的声音单薄短小,没传出多远似乎就飘散了。于是大吸一口气再喊。不知喊了多少遍,听到父亲宽厚的嗓音吆喝着“回——来啦!”于是大功告成,跳下砖壁,喝杯粗茶润喉咙去了。
中午唤大人,晚上唤孩子。孩子们总是凑在一起玩得天昏地暗,夜深了也不回家。于是父母开始大声呼唤了,回来洗澡嘞,回来吃饭嘞,回来睡觉嘞……呼唤从村子这头传到那头,一个路过的伯伯说,××,你妈喊你了!这才恋恋不舍地作鸟兽散,跑回家去。没人敢多停留,一来可能孩子本来有听话的,二来怕回家棍棒伺候。除了在外面,在家里要你帮忙拿个东西,做点家务,放个牛打个猪草啥的,也是后院喊前庭,楼下唤楼上,你的名字是一天到晚被挂在嘴边叫的,所谓耳提面命是也。
现在的孩子不用大声呼叫了。有朋友说,自己的一对龙凤胎5岁了,第一次单独到小区游乐场去玩,大人站在楼上看还担心极了。现在孩子那么少那么金贵,坏人骗子那么多,大人很少敢离开孩子半步。孩子出去玩,大人坐在一边陪着,等孩子玩完了再领回家去。我们管这叫“遛孩子”。
家里也没有呼叫的声音。房子那么小那么紧凑,肚子咕咕叫几声家人都能听到,根本不用高声。以前,母亲一做好饭,就要大声喊开饭。隐在房间里工作的人,或许手上正有事还没做完,便很烦这一遍一遍的催促。在做饭的人,这当然是很大的委屈,饭菜凉了,味道打了折扣,自己的手艺没受到承认,有时还要麻烦再去回火热菜;后来做饭的人也就不叫了,抽油烟机一关,厨房的滑动门开,饭熟了。有空的话听到这声音就下楼来开饭,没空就都先工作等忙完再吃。
有时,走在校园里遇见同学,还会惊喜地叫出对方的名字。同学是越小时越亲切,读到现在这样大年纪,互相之间也不免矜持客气。都是工作过再来读书的,以前都做过老师,互相之间也就以“老师”相称,在导师们面前便混淆了,分不清老师同学。到了后来,以前做老师的矜持慢慢退去,大家都回归到学生的身份,于是叫名字也顺口了。不过,这么大的园子,住得又分散,能偶遇的机会微乎其微。
于是,走在路上,人群中,有时我会幻听出有人在叫我的名字。谁呢?许是故事中那条美女蛇吧。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小区里下了雪,作者独自一人过于寂寞,所以特别希望有人呼唤她的名字。
B.作者认为城市居民更喜欢安静的生活环境,所以才没有农村那样的大声呼叫。
C.文章深情回忆小时候在农村和“呼唤”有关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D.结尾段中的“幻听”和“美女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呼唤名字”的矛盾心理。

E.本文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形象地表达了对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文章第2段,作者写听错喊自己名字的这件事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人们没有互相大声呼唤的习惯了?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谜语的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中问与答的形式孕育着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把先人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谜语就产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谜语的一切文化的发生都始于此。
中国谜语文化自中国文字创立后与文字的发展同步相生,并走上了特立独行的发展道路。甲骨文的出现基于中国古代的占卜文化(也算得上是一种猜想的文化),谜语与此相生,出现了离合隐语与谶语。比如汉代的“千里草,河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隐“董卓当死”),就是拆字、测字与文义隐语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文字性谜语,在形式上主要围绕拆字、离合、会意、谐音、别解来动脑筋。也正是在汉代,关于汉字的造字法,有了“六书”之说。“六书”之说与制谜、解谜的技巧有高度的关联。“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也是创作字谜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只是有更多生发与引申。汉字的象形性、图画性与字谜的形象性、象征性,两者之间其实就是以形表意和以意表形这样一个思维本质上的逆反过程。因此,中国的历代文人多有制字谜猜字谜的雅好。
唐代诗人皮日休为了隐晦地歌颂黄巢起义,作有如下字谜:“欲知圣人姓,田八二十一。欲知圣人名,果头三曲律。”(“黄巢”),苏东坡则作有“研犹有石,岘更无山,美女还在,孟子不还。”(“砚盖”),果然是别开生面,别有雅趣,入了高境界。
宋代谜语还与传统灯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灯谜”。猜谜与制灯、观灯、赏灯相结合,实际上是文人雅士与俗世民众在文化上的接轨。元宵猜谜也成为中国人在最隆重的节日中的智力狂欢。
谜语题材丰富,有字谜、物谜、典故谜、生肖谜、名人谜、名著谜……简直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迷宫。谜语表面上看是短语短句短诗而已,实际上在小小的格局里却变化多端,机关无数。谜语是语言与文字、知识与游戏的结合,是与文学的相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比起单纯的诗句来,多了许多的曲折、故事和异想天开,这大大地打开了谜语的境界。小小的谜语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庞杂的谜格。谜格是制谜、解谜的体式、技巧、方法之体系,也是制谜、猜谜的理论概括与总结。
(取材于《中国艺术报》)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远古神话是谜语文化的源头,神话思维对谜语的产生有影响。
B.谜语应占卜文化而生,它继承了这种猜想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C.谜语是一种对祖先的文化问答加以游戏化的传授和衔接的文化形式。
D.宋代的“灯谜”丰富了谜语的表现形式,具有雅俗文化接轨的意义。

下列对谜语与汉字、文学关系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历代文人制作字谜的原则是彰显雅趣,别开生面。
B.创作谜语的基本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即象形、指事等“六书”。
C.汉字以形表意,字谜以意表形,两者是思维本质上的逆反。
D.谜语与单纯的诗句相比较,更赏心悦目,其境界也更为高远。

结合下面链接材料中的谜语,并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谜语文化的认识。
链接材料:

序号
谜面
谜底

少年不识愁滋味。(打陆游诗一句)
早岁那知世事艰

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打一《水浒》人物)
顾大嫂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打一日用品)
热水瓶

四山纵横,两目绸缪,富是他起脚,累是他起头。(打一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居的一方。主人居主位,自家环境,礼俗成习,言语行动一任自然。客人居客位,避地移形,俗异物换,其所为必然谨慎小心察言观行。主客相遇,是否彼此相得,关键在东道主。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具体而言,
中国宾礼讲究让客人舒适,没有陌生感,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所以如是,是由于身处客位的人,经常会遇到种种难不便,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古人记载旅愁思的诗文特别多,如孔尚任《桃花扇》:“伤往事,写新词,【 甲 】乡梦乱如丝。”南朝沈约亦有句:“闻雁夜南飞,【 乙 】夜沾衣。”宋代张咏的《雨夜》写得更凄苦:“帘幕萧萧竹院深,【 丙 】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这种种情形,需细心的主人关心体谅。所以亚圣谆谆告诫我们:“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主人待客如此,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主人为客人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和“□□□□”两个成语,最能反“客道”的真谛。这两条做到了,主人就会由“色”变成“色喜”。另一个成语“恭敬不如从命”,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客道”最忌讳的是“反客为主”,这有违传统礼仪,被视作对东道主的大不敬。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zhàn)居旅愁思
B.色(nàn)拜
C.(jí)需难不便
D.(jìn)量反

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①《礼记》中“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就是这一层意思。
②敬是诚的显相,惟敬可以不逾礼数,不使客人有怠慢之感。
③诚是前提,无论哪方客人,都须以诚相待。
④最后是见客而喜,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纳是接受和容纳,是拒排的反面。

A.①②③⑤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④①⑤

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客愁客泪客怀 B.客泪客怀客愁
C.客愁客怀客泪 D.客怀客泪客愁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宾至如归客随主便 B.入乡随俗相敬如宾
C.喧宾夺主不速之客 D.入乡随俗客随主便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东道主”一词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后以“东道主”指称待客或宴客的主人。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南宋朱熹曾将《论语》与《礼记》《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C.孔尚任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其代表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
D.“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我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明察秋毫”“缘木求鱼”均出自《孟子》。

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突显产品或经营的特色,以下对联与“一得阁”“同仁堂”“王致和”“全聚德”“张一元”这些老字号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②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③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⑤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⑦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宾朋满座亲如一家。

A.④⑤②①⑥ B.③⑤①②⑥ C.③⑤①⑦② D.⑥①②⑤③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题目。
雪花落在皇城根儿下
王丹枫
北京的冬天很神秘,用着猫样的轻柔,踩着猫样的细步,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许多南方的朋友跟我谈起北京时,总拿冬天的萧瑟和气候说事,特别是那些光秃秃的树枝,还有那冷得没心没肺的北风,让他们望而却步。当他们在盛赞南方一年四季绿意盎然的时候,说不定一场如幻如梦的大雪就悄然飘落在皇城根儿下。
每到深秋,我总喜欢踩在秋的尾巴上,把目光伸进冬天,北京的冬天,期待一场大雪落满京城。在北京,雪花哪天落下是不会提前告诉你的。说不准儿就在你一觉醒来之后,透过无字的窗户,发现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树裹银装,路没边界,远处的高楼大厦、树木河流,隐隐约约如在云里雾里,妙不可言。连平日里最不起眼的小矮屋,也变得漂亮异常,就像童话里的小房子,神秘而美丽。空气中飘浮着甜甜的味道,沁人肺腑;天空是少有的蔚蓝,清澈透亮,没有了灰蒙蒙的雾霭;人们瑟瑟发抖,却个个精神抖擞,像是集体遇到了什么喜事,笑逐颜开。这个时候虚伪与真实不再竞争,也不再粉饰,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晶莹剔透的冰雪里。
很多客居北京的人都承认,自己是从北京的第一场雪开始爱上这座城市的。因为雪可以让所有的建筑在一夜间变得沉静下来,让人有机会走进这座城市的内核,去真切认知每一种与温暖相关或者曾经相关的事物。
冬天的北京,雪花落下来之后,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把玩和回味。逛故宫最好的时候是下雪的午后,那时游人稀少,恰好显示出一个居住过二十四个皇帝的皇宫本有的威严和肃穆。踩着软绵绵的雪,走在通往午门空旷的大石板路上,仿佛可以和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话。有的时候,或许还能看到那些帝王将相,还有他们的嫔妃,浩浩荡荡地一路走来,向你微笑,跟你点头示好,好像自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个,曾经一起住在这美丽的皇城里,没有勾心斗角,只有薄纱般美丽简单的日子。
落雪后的什刹海似乎永远都是北京最有情调的地方。树上挂着白雪,把枝条勾勒得很帅。坐在岸边某个酒吧的窗前,来一杯浓浓的热咖啡,毫无顾忌地想一些远远近近的事情,也可以什么都不想。总之,在雪的抚慰里,时间已了无皱纹。
雪后的胡同最有老北京的气质。当白雪铺檐挂树,九曲胡同中生息的生命,总能勾起人万千联想。闲步其间,你可以听见那透着老北京风情的一声声京腔京韵,或者迎面遇见一个小伙子推着一车红彤彤的糖葫芦走过。再或许,就在某个拐弯处,一枚“炮弹”突然袭来,让你冷不防地就找回童年的时光。孩子们堆着雪人、打着雪仗,欢呼声、叫好声、拍掌声,一阵高过一阵的嬉闹声,震落了树上的积雪。
北京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光。盏盏柔和的灯光挂了起来,外面依旧是雪花飞舞,穿着衬衫薄裤坐在暖气片儿旁,饮着一杯清幽的绿茶,手里再捧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你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那个人。窗外无声无息的雪在夜的灵魂上轻盈走动,那种圣洁那种净美如海潮般向你涌来,慢慢浸入你的灵魂深处。
不过,在北京落雪的冬天,和朋友们在家里大口大口吃冰淇淋,就着花生米和几碟小菜,一盅一盅喝二锅头,最为过瘾。如果酒后能再来一只烤番薯,那就更妙不可言了。曾经只为等那勾起胃虫的喷香的烤番薯,我还在瑟瑟的北风中排起长队。买到番薯时,掰开一半,黄嫩黄嫩的番薯瓤,悠悠上扬的袅袅热气,顿时一种幸福的温暖流遍全身,直至血液的每一个分子。
在我的潜意识里,有雪的冬天,北京才能淋漓尽致地散发出它特有的魅力。我喜欢在雪停之后,“全副武装”,穿上厚厚的棉袄,漫步在雪的世界里,听脚下咯吱作响。我还喜欢把一片片雪花放到舌尖上,然后感受它在嘴里丝丝化尽,最后细细回味雪的味道。我更喜欢在身子很凉的时候,吃上一锅涮羊肉,即使撑得肚圆,也毫不理会吃后容易发胖的身体……
北京的冬天没有定义,只有因人而异。北京的冬天可以是寒冷的,寒冷到把心冰封,寒冷到把痛凝固,寒冷到连眼泪都会干涸。北京的冬天又可以是温暖的,温暖到让你想拥抱面前走过的每一个人。
冬天的脚印已经走得很深了,可雪还没有来。空劳牵挂这么久,耗不起了,等不及了,听之任之吧。但心底里却翘首企盼着和它随时相遇,然后大声说:北京的雪,你终于回来了!然后牵手坐下,在温馨舒适的幽居里坐下,听雪絮语,和雪交谈,于无意间聊起,雪,那几乎失踪了一个冬天的传奇。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段写南方朋友总拿北京的冬说事,表明他们看到的只是北京冬天的寒冷和不近人情的表面,这就为下文做了铺垫。
B.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想象等多种手法,不仅把雪落皇城写得形神兼备,而且还强化了作者所要表现的欢悦和喜爱。
C.散文以时间为序,组串北京人细碎的冬天生活。从早晨一觉醒来到夜晚盏盏柔和的灯光挂起,叙述分明,线索十分清晰。
D.雪冷反倒处处透出入心的温馨,因为唯其冷才促人去寻觅暖、追求暖、营造暖。还因大雪的沉静和覆盖让人不见了寒凉。

E.雪是北京冬天的传奇。作者以欣赏的眼光和拥抱的姿态,描写了雪落皇城根儿的温馨画面,表现出北京冬日独有的情味。
请分条概括作者所感受到的雪落北京的暖意。
文章前面细腻地描写了雪落皇城的景致,末尾却说“可雪还没有来”,这是否矛盾?请提出你的观点并阐释理由。
结合事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北京的冬天没有定义,只有因人而异”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