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上述观点属于
①唯物主义 ②唯心主义 ③可知论 ④不可知论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
A.实践的客观性 | B.实践的历史性 | C.实践的能动性 | D.实践的主观性 |
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强调工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把能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放在首位,而不再看重花里胡哨的简历。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
C.解决实际问题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越南流行一句谚语:“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下列的格言、警句体现了相同道理的有( )
①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②劈柴不识纹,累死劈柴人
③过了芒种,不可强种④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下列现象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①月亮绕地球转
②新陈代谢
③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④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⑥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⑧苹果落地
⑨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⑩水往低处流
A.①②⑨ | B.③④⑧ | C.⑦⑧⑩ | D.②④⑥⑦ |
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 |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