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舵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综述中俄两国社会主义建成过程中的农业政策,并指出苏俄(联)农业问题之所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证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材料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脑,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苏联全国大约饿死了1000万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苏联工业化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2)简要指出苏联工业化的方针和措施。
(3)你认为苏联工业化带来了什么后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回答:
①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②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③郑观应认为中国要富强应从什么方面入手?依其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简述理由。

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苏联)和民主革命胜利后初期的中国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两国革命胜利之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异同点。
(2)分别指出苏维埃国家(苏俄、苏联)与中国对本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政策以及在基本做法方面的差异。
(3)试从两国革命性质的角度说明形成其基本做法差异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阶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粮食立即无条件地送给粮食的收集中心。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交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可以用来交换工业品和农产品。——以上选自《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粮食税是从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使采取的特殊“战时共产主义”到进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形式。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又是以带有小农在居民中占优势造成的特点和社会主义进到共产主义的一种过渡形式。
材料四既然无产阶级紧紧掌握着政权,紧紧掌握着运输业和大工业,这里也就没有什么使无产阶级可怕的地方。
——以上引自列宁《论粮食税》
请回答:
(1)材料一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三说明其实施的历史原因。
(2)为解决材料一措施实施后带来的问题,材料二又提出了什么措施?
(3)有人认为从材料一的措施转向材料二的措施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4)上述措施的转变,体现了俄国无产阶级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原则?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