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堀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
C.临时政府并没有真正掌握实际权力 |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
有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的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 |
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 |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 |
2010年2月2日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做客凤凰网历史综合频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仍然是北伐战争以前的那个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中国,中国将会是什么一种局势?”他提出这个问题的意图是()
A.强调国家统一有利于全民族抗战的进行 |
B.指出北伐战争结束了中国![]() |
C.说明日本全面侵略中国选择的时机不对 |
D.对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忧心忡忡 |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草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实![]() |
B.推翻沙皇专制 |
C.获得“和平、土地和面包” | D.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
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 |
厂数(家) |
创业资本数(元) |
工人人数(人) |
||||
1913年 |
698 |
330,82.4,000 |
270,717 |
||||
1920年 |
1759 |
500,620,000 |
557,622
|
保罗·肯尼迪说,统一的德国“是一个将西方民主国家现代工业力量,同东方帝国专制独裁的决策特点结合在一起的大国……是一个爆炸性的混合体”。他所说的德国是()
A.有封建军事色彩的资本主义国家 | B.封建君主统治下的资本主![]() ![]() |
C.工业高度发达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 D.极端沙文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