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历史上有所谓的小“三角贸易(如图所示)”,其整个过程基本控制在英属东印度公司手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国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
B.印度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发展迅速 |
C.财富流向英国,促进英国的近代化 |
D.三国贸易互惠,促进了各自的发展 |
某宣言中中写道“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此宣言发表时报刊上频频出现的热词是
A.“二十一条”、瓜分狂潮、巴黎和会 |
B.欧美列强、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 |
C.“二十一条”、欧美列强、巴黎和会 |
D.“二十一条”、 国民革命、巴黎和会 |
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最初的反应是不惜诉诸武力干涉;然而几天后,驻汉口英、俄、法、徳、日领事公派代表与军政府都督黎元洪面晤,表示“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列强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认为袁世凯有能力控制局势 |
B.清政府迅速土崩瓦解 |
C.革命党人对列强的积极争取 |
D.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
1907年,孙中山在《民报》上发表《哀太平天国》一文,呼吁“有仁者起,仗太平(天国)之所志”。1912年4月,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促成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认识变化的因素是
A.中华民国的建立 | B.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C.民族危机的加深 | D.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
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A.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竟事业 |
C.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
D.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
晚清重臣端方上奏朝廷称:要消灭革命党人,“唯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他所指的“新希望”是
A.利用义和团 | B.颁布明定国是诏 |
C.预备立宪 | D.南北和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