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中国与美国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基本法(宪法)的任务,在于保证苏维埃区域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和达到它在全中国的胜利。这个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它的周围,以转变到无产阶级的专政。
——摘编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性质及其时代背景。
材料二: 第十款: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使用金银币以外的任何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货币……。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口货或出口货征收任何税款,但为执行本州检查法所绝对必需者除外。任何一州对进口货或出口货所征全部税款的纯收益供合众国国库使用;所有这类法律得由国会加以修正和控制。任何一州,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征收任何船舶吨位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除非实际遭到入侵或遇刻不容缓的紧迫危险时不得进行战争。
——美国《联邦宪法》
(2)美国当时制定《联邦宪法》迫切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中央政府权力加强的积极影响。
制度创新、政策调整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入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大额交易通用白银,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在商业资本日益膨胀的趋势中,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人集团。但他们(商人集团)往往又带有地主、高利贷者的身份,其相当一部分资本转向购买土地、放高利贷或交结官府谋求特权保护,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17世纪后期)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俄国的彼得大帝还在南征北战,建立专制帝国;德国和意大利则四分五裂,人民正期待着强有力的王者出现……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具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的崛起》
材料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
——何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依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资本“并未投入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的原因。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材料中“历史性的转变”应该是从社会转向社会,结合史实从政治、科技两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的表现。
(3)依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促成变化的主要原因。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光荣革命的领导人之一英国工业革命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图片1图片2图片3
英国宪章运动 1864年圣马丁教堂集会
图片4图片5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图片1,光荣革命后,英国于1689年、1701年通过了哪两部法律文件?对英国政治、经济有什么积极影响?
2.图片2对于图片3的发生有什么影响?
3.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为什么工人还要进行宪章运动?英国宪章运动的失败表明了什么?
4.联系所学知识,对比图片4英国宪章运动,图片5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反映了当时工人运动的什么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770年到1870年左右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全盛时期。……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理被无情地应用于工人阶级,对那些靠占有过日子的人不一定有用。罢工和集体谈判几乎受到普遍谴责。工会的数目很少,而且反抗资本主义的力量很脆弱。任何类似福利国家的形式都不为人们所容忍……”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这乃是两种政府哲学之间的一场斗争。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也成为人民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
——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
材料三这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他(亚当·斯密)有两次在《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里提到看不见的手,一只看不见的手是市场,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
——温家宝2009年2月1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的谈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为世界经济的龙头,当时西欧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不利影响?
(2)结合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为胡佛的担忧提供一个现实的例证。为直接解决材料一所述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类似问题,胡佛的竞选对手们实施了怎样的“变革”和“新政”?
(3)依据材料三,指出温家宝总理强调道德的国际背景及道德的具体内涵。
(28分)人类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这是为当今时代普遍认同的历史观。依据下面给出的历史资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厚古薄今,向往尧舜禹的时代和西周的礼乐文明。他不满于当时的“礼崩乐坏”,反对违背周礼的行为以及改革旧制度的举措。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为:“周朝的礼仪制度依据夏商两代,丰富多彩,我主张周的礼制。”)。这种政治立场和历史观,深远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
材料二王夫之认为:尧舜之时“国小而君多,……而暴君横取,无异今川广(西南地区)之土司,吸龅其部民,使鹄面鸠形,衣百结而食草木。”“泥古过高而菲薄方今,以蔑生人之性。”
材料三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信念是:“人类过去充满了黑暗和愚昧,而人类未来则是一片光明。人类的状况总是逐步改善的。人类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正是启蒙运动使人们普遍地接受了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观。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不同的历史观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以下是维新变法运动前后的一些言论:①“尧舜以道统传心,孔孟以圣贤垂教,历数千年如一日……盖天经地义,万古不磨”;②“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③“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不变一言,绝非天运”;④“祖宗之法不能变”。
(1)以上两段材料中的历史观是否相同?分别概括其含义。分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历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
(2)结合17、18世纪的欧洲历史分析启蒙运动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观产生的社会背景。(10分)
(3)选择观点相反的两条言论,分别分析其实质和影响。(8分)(写出言论的序号,直接做答即可。如选择三条以上的言论做答,只按前两条给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0年6月,日本当局叫嚷“不要误了末班车”。7月26日,日本内阁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规定日本的基本国策是:“建立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新秩序。”“皇国目前的外交是以建设大东亚新秩序为根本,首先将重点置于结束中国事变方面。”
材料二1940年秋季,日军参谋长杉山元认为:“从窘境看,想孤立的解决中国事变几乎没有希望了,中国事变的解决,只有作为综合欧亚国际大变化的一环,才有解决的希望。”“近卫也好,松冈也好(二人为日本当时的首相和外相),对中国事变都灰心了……他们说,解决中国事变的道路,应该把面向中国的力量转移到南方。”
材料三1941年7月2日,日本内阁决定“不管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的目标前进,同时,为确定自存自卫的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并声称“不辞对英美一战。”
——上述材料均引自张继平、胡德坤《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当局为什么叫嚷“不要误了末班车”?为此而确立的基本方针和重点是什么?
(2)材料二、三说明了什么?促成日本决心向英美开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