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甲、乙两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20世纪中期以来,甲国人口增长快于乙国 |
B.近些年来,乙国老年人口比重大于甲国 |
C.20世纪末,甲国人口增长模式已为“现代型” |
D.乙国代表了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口的增长情况 |
甲、乙两国人口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主要问题有
A.甲国的社会负担加重 |
B.乙国的城市化进程减慢 |
C.甲国的劳动力丰富 |
D.乙国的城市大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2009年4月以来,广州、济南等城市陆续遭遇暴雨侵袭,给城市交通和公共管理带来一次“突发性考验”,完成19-21题。一般而言,城市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这是由于
A.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高压区 | 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 |
C.城市建筑物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 D.城市大多位于沿海低地 |
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
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堵塞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④排水不畅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⑤ |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措施是
A.增加城市数量,扩大城市职能 | B.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管理 |
C.扩大住房面积,住宅小区增加绿地 | D.分散城市职能,建卫星城、新城 |
下图反映了某一城市从建国到2000年的城市面积的扩展。读图,完成16-18题。图中直观反映的是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人口的增加 |
B.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
C.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
D.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 |
图中2000年,该市出现了卫星城,这属于
A.城市郊区化 | B.逆城市化 | C.再城市化 | D.城市群 |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该图同时间接反映了其他变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
B.乡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迁移 |
C.城市规模变大,其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 |
D.出现了卫星城,证明了该城市不会再有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城市问题 |
读“建国以来我国总人口及城乡人口变化情况图”,完成14-15题。下列各年份中,我国城市人口比重最高的是
A.1950年 | B.1960年 | C.1970年 | D.1980年 |
总体来看,近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呈现加速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
A.城乡人口出生率不同 | B.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
C.城乡之间的人口迁移 | D.城乡之间的人口政策不同 |
读“城市分布图”,完成12-13题。如果要在该城市中心建商务区,应建在
A.A地 | B.B地 |
C.C地 | D.D地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地处市中心,方便人们上下班,应大量兴建住宅 |
B.B地交通条件优越,在四个地点中地价最贵 |
C.C地位于城市边缘,环境优美,可兴建高级住宅 |
D.D地位于城市郊区,拥有较多的的空置土地,最适合兴建大型商业区 |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完成10-11题。图中等值线a、b、c的付租能力关系是
A.a>b>c | B.a<b<c |
C.a="b>c" | D.a>b="c" |
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条件 | B.交通条件 | C.人口分布条件 | D.早期商业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