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一个带正电荷的物块m,由静止开始从斜面上A点下滑,滑到水平面BC上的D点停下来。已知物块与斜面及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且不计物块经过B处时的机械能损失。现在ABC所在空间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第二次让物块m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结果物块在水平面上的D′点停下来。后又撤去电场,在ABC所在空间加水平向里的匀强磁场,再次让物块m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结果物块沿斜面滑下并在水平面上的D″点停下来.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D′点一定在D点左侧 |
B.D′点一定与D点重合 |
C.D″点一定在D点右侧 |
D.D″点一定与D点重合 |
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若两物之间的距离减小x,两物体仍可视为质点,此时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大小为
,根据上述条件可以计算
A.两物体之间的距离 |
B.两物体的质量 |
C.万有引力常数 |
D.条件不足,无法计算上述选项中的任何一个物理量 |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滑块静止置于倾角为30°的粗糙斜面上,一根轻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的P点,另一端系在滑块上,弹簧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则
A.弹簧一定处于压缩状态 |
B.斜面对滑块一定有支持力 |
C.滑块一定受到四个力作用 |
D.斜面对滑块的摩擦力大小可能等于零 |
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从某点开始计时的速度图像如图中的 A、B所示,则由下图可知,在0—t2时间内
A.A、B运动始终同向,B比A运动的快
B.在t1时刻B加速度方向改变
C.A、B的加速度始终同向,B比A的加速度大
D.在t2时刻,A、B的速度相同,加速度也相同
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亚里士多德发现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
B.开普勒三大定律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
C.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实验定律 |
D.库仑通过著名的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
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第一次相碰后反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若g=10 m/s2,则
A.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的速度的大小为5 m/s |
B.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2 m/s |
C.小球是从1.25 m高处自由下落的 |
D.小球反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