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植物叶肉细胞内的ATP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TP主要在线粒体、叶绿体中生成 |
B.它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
C.ATP转变为ADP 的反应是可逆的 |
D.细胞内储存有大量的ATP ,以供生理活动的需要 |
下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
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 |
某科学家在蚯蚓体腔液中发现一种能溶解细菌、酵母菌等细胞的蛋白质。则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A.说明了蚯蚓能产生细胞免疫 |
B.蛋白质可溶解细菌、酵母菌等细胞,说明蛋白质是消化酶,并产生体液免疫。 |
C.此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
D.蛋白质为蚯蚓B淋巴细胞分泌的抗体 |
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博伊特勒、霍夫曼和斯坦曼三位科学家分享。斯坦曼发现了免疫系统的树突细胞(DC细胞)。DC细胞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 如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DC细胞中“突起”的存在增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 |
B.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细胞外还有吞噬细胞 |
C.DC细胞处理抗原后,能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
D.DC细胞能激发T细胞增殖并分化形成各种淋巴细胞 |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细胞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
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b、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⑤与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
B.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的衰老与死亡 |
C.图中能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abc阶段 |
D.与②相比,①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