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实验过程及结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向稀豆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呈紫色 |
| B.在检测葡萄糖时,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1mL,再加入乙液2~3滴,水浴加热,出现砖红色 |
| C.用酒精洗去浮色后,用苏丹Ⅳ检测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呈红色 |
| D.在常温条件下,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线粒体和核糖体都是既含有核酸又含有膜的细胞器 |
| B.核孔可以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
| C.唾液腺细胞和胰腺细胞中高尔基体数量较多 |
| D.内质网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下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X1过程的生物是具有叶绿体的生物 |
| B.X3过程表示第二营养级摄人有机物中的能量 |
| C.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通过Z2传递给分解者加以利用 |
| D.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X3/X2表示 |
如下图所示图1为神经元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图1表示静息电位时的神经纤维,则I侧电位为正,Ⅱ侧电位为负 |
| B.若图1表示兴奋部位的神经纤维,则膜电位的变化与运输Na+的A有关 |
| C.图2中D一般为糖蛋白,C与D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
| D.图2中C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并以扩散的形式由E膜向F膜移动 |
调查某豌豆种群中一对相对性状(甲、乙性状)的频率,发现甲性状占50%,其余均为乙性状。若分别取足够多数量的甲、乙两种性状的个体分别自交,发现50%乙性状的子代产生甲性状,而甲性状的子代未发现乙性状。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甲性状相对于乙性状为隐性 |
| B.乙性状个体子代中出现甲性状是性状分离现象 |
| C.采用样方法调查这两种性状所占比例,即可推断基因型比例 |
| D.该种群杂合子占25%,且甲性状的基因频率高于乙性状的基因频率 |
将一份刚采摘的新鲜蓝莓用高浓度的CO2处理48h后,贮藏在温度为1℃的冷库内。另一份则始终在l℃的冷库内贮藏。从采后算起每10天定时定量取样一次,测定其单位时间内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计算二者的比值得到下图所示曲线。下列叙述与实验结果不一致的是
| A.比值大于1,表明蓝莓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
| B.第20天对照组蓝莓产生的乙醇量高于CO2处理组 |
| C.第40天对照组蓝莓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 |
| D.贮藏蓝莓前用CO2短时处理,能抑制其在贮藏时的无氧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