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甲、乙两区域图”, 回答下列问题。

甲、乙两区域农业生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A.甲地以种植业为主,乙地以畜牧业为主
B.甲地以乳畜业为主,乙地东部以种植园农业为主
C.甲地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乙地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
D.甲地以乳畜业为主,乙地以游牧业为主

关于甲、乙两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区域中的b城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交通
B.甲区域比乙区域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C.P是墨西哥湾暖流,Q洋流夏季是寒流,冬季是暖流
D.甲、乙两区域所示湖泊的成因是一致的
科目 地理   题型 选择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某城市交通道路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图中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若该处出现的不是商业区,反而是古文物区,其主要原因是

A.地租高低的影响 B.历史因素的影响
C.政治因素的影响 D.居民收入高低的影响

下列城市的地理事物,与上题选项的成因相同的是
①美国的唐人街② 欧洲的黑人社区
③北京的天安门广场④ 开封的大相国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该市中心区的某工业企业要搬迁,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合迁往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该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是

A.商业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下图是“PPE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 、人口(Population) 和环境(Environment) 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阅读“PPE怪圈”材料,回答下题

图2的a、b、c、d四点所代表人口增长状况中,最有可能产生“PPE怪圈”的是

A.a B.b C.c D.d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的文化消费水平 B.科技发展水平
C.自然资源 D.人口的生活消费水平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

A.从西亚流向非洲 B.从亚洲流向拉美
C.从拉美流向北美 D.从欧美流向非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促进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1984年,国家政策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
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