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揠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
| A.夸大的规律的客观性 |
|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
|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
| D.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 A.物质决定意识 |
|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
|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 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
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 )
|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
| B.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 C.意识来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 |
| D.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
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的体力、情绪、智力三种节律的盛衰波动都是有周期的,人自出生之日起,三节律就同生命一起开始运行。这一发现说明了( )
| A.人的生命运动是有规律的 |
|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 C.人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
| D.规律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国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海拔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
|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
| B.人可以改变规律造福自身 |
|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
|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