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恒温、恒压下,a mol A和b molB在一个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发生反应:A(g) +2B(g)
2C(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生成n mol C。下列说法正确的
A.物质A、B的转化率之比为l:2
B.起始时刻和达到平衡后容器中的压强之比为(a+b):(a+b-
)
C.当v正(A)=v逆(B)时,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D.充入惰性气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些化学工艺发明较早。我国掌握冶铁技术的历史时期是
| A.商代 | B.春秋战国 | C.唐代 | D.宋代 |
某合金(仅含铜、铁)中铜和铁的物质的量之和为y mol,其中Cu的物质的量分数为a,将其全部投入50 mL b mo1·L-1的硝酸溶液中,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假设NO是唯一的还原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金属有剩余,在溶液中再滴入硫酸后,金属不会再溶解 |
| B.若金属全部溶解,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3+ |
| C.若金属全部溶解,且产生336 mL气体(标准状况),则b=0.3 |
| D.当溶液中金属离子只有Fe3+、Cu2+时,则a与b的关系为:b≥80 y (1—a/3) |
往蓝色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KI溶液可以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X和生成含有Y物质的棕色溶液。再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不断通入SO2气体,并加热,又发现白色沉淀显著增多,溶液逐渐变成无色。则下列分析推理中错误的是
| A.白色沉淀X可能是CuSO3 ,Y可能是I2 |
| B.白色沉淀X可能是CuI,Y可能是I2 |
| C.上述实验条件下,物质的氧化性:Cu2+>I2>SO42- |
| D.上述实验条件下,物质的还原性:SO2 >I->Cu+ |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 N |
|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
|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
|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 1/2O2(g)
SO3(g)△H = -98.32kJ/mol,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 A.小于196.64kJ | B.196.64kJ/mol | C.196.64kJ | D.大于196.64k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