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后,四区变两区(东城、西城)——“古都双翼”新格局显现(习惯上把东城、西城、宣武、崇文四个区称为核心城区,石景山、丰台、海淀、朝阳四个区称为近郊区,周边其他地区称为远郊区)。下表为“北京市1990年和2000年各区常住人口统计表(单位:万)”。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地区 |
1990年 |
2000年 |
海淀区 |
144.2 |
224.0 |
石景山区 |
30.9 |
48.9 |
丰台区 |
78.9 |
136.9 |
西城区 |
75.6 |
70.7 |
宣武区 |
55.7 |
52.6 |
东城区 |
60.6 |
53.6 |
崇文区 |
41.8 |
34.6 |
朝阳区 |
144.8 |
229.0 |
从1990~2000年十年间,下列关于北京市人口的变化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各区的人口都有明显的增加
②人口重心明显向市区南部移动
③中心城区人口有下降的趋势
④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区集中
⑤北京市出现明显的郊区城市化现象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⑤ |
北京市人口分布的变化可能对城市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
A.中心城区的交通拥挤现象彻底解决 |
B.近郊区的人均居住面积减少 |
C.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交通更加拥挤 |
D.人口老龄化加重 |
萧湘的爸爸在北京工作,妈妈是合肥市里中学的老师,小学时每年夏天,萧湘都随妈妈去北京度假;2003年夏天,由于工作需要,妈妈调到北京市某中学任教,萧湘随妈妈去北京上中学。2006年夏天,萧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目前,萧湘正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寒假里萧湘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组织去西北考察。据此,回答9—10题。萧湘的经历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①小学时夏天去北京度假②到北京上中学③到上海上大学④去西北考察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萧湘的爸爸去北京工作的原因不可能是
A.北京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 B.北京的城市问题少 |
C.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 | D.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 |
下面四幅城市工业布局示意图中,从环境因素考虑,不合理的是
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小 |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大 |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
人口容量的特点有
A.相同性、临界性、警戒性 | B.绝对性、临界性、可变性 |
C.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 D.相对性、季节性、警戒性 |
图1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1-5题。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A.1% | B.1.6% | C.4% | D.3% |
④国目前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高-低”模式 | B.“高-低-高”模式 |
C.“低-低-低”模式 | D.无法判断 |
下列四国中,与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相似的是
A.德国 | B.瑞典 | C.印度 | D.美国 |
图中①国可能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A.人口老龄化问题 | B.人口基数过大问题 |
C.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 D.失业人口增加问题 |
缓解①国人口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A.开发劳务市场 | B.实行计划生育 |
C.鼓励生育和适当移民 | D.加大教育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