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发射的大致过程是:先将卫星送入绕地椭圆轨道,再点火加速运动至月球附近被月球“俘获”而进入较大的绕月椭圆轨道,又经三次点火制动“刹车”后进入近月圆轨道,在近月圆轨道上绕月运行的周期是118分钟.又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m/s2)的1/6.则( )
A.仅凭上述信息及数据能算出月球的半径 |
B.仅凭上述信息及数据能算出月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
C.仅凭上述信息及数据能算出月球的质量和密度 |
D.卫星沿绕地椭圆轨道运行时,卫星上的仪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
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出的三种射线,按穿透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
A.γ射线、β射线、α射线 |
B.α射线、β射线、γ射线 |
C.γ射线、α射线、β射线 |
D.β射线、α射线、γ射线 |
有一位科学家,他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由于原子的稳定性与经典理论相矛盾,才导致玻尔提出背离经典物理学的量子化假设。这位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科学家被誉为原子物理学之父,他是
A.爱因斯坦 | B.居里夫人 | C.卢瑟福 | D.贝克勒尔 |
太空中存在一些离其它恒星较远的、由质量相等的三颗星组成的三星系统,通常可忽略其它星体对它们的引力作用。已观测到稳定的三星系统存在两种基本的构成形式:一种是三颗星位于同一直线上,两颗星围绕中央星在同一半径为R的圆轨道上运行;另一种形式是三颗星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并沿外接于等边三角形的圆形轨道运行,如图所示。设这三个星体的质量均为M,且两种系统的运动周期相同,则( )
A.直线三星系统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为v=![]() |
B.此三星系统的运动周期为T=![]() |
C.三角形三星系统的线速度大小为v=![]() |
D.三角形三星系统中星体间的距离为L=![]() |
如图所示,一竖直平面内光滑圆形轨道半径为R,小球以速度v0经过最低点B沿轨道上滑,并恰能通过轨道最高点A。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v0应等于,小球到A点时速度为零
B.v0应等于,小球到A点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不为零
C.小球在B点时加速度最大,在A点时加速度最小
D.小球从B点到A点,其速度的增量为(1+)
如图所示,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水平放置,A在上方,B在下方,现将其和二极管串联接在电源上,已知A和电源正极相连,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一带电小球沿AB中心水平射入,打在B极板上的N点,小球的重力不能忽略,现通过上下移动A板来改变两极板AB间距(两极板仍平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小球带正电,当AB间距增大时,小球打在N的右侧 |
B.若小球带正电,当AB间距减小时,小球可能打在N的左侧 |
C.若小球带负电,当AB间距减小时,小球可能打在N的右侧 |
D.若小球带负电,当AB间距增大时,小球可能打在N的左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