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甲:
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乙: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贷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谷阝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谷阝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惟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 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武子赐。”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夜而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秦伯说,与郑人签订盟约
C.行李之旺来,共其乏困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恃其富宠,以于国骄恣、奢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可以免于难,离桓之罪公子往臣不送
B.子贺我故徐公能及君也
C.其宫不备宗器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D.将吊不暇,何贺有五亩之宅,树以桑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将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叔向所肯定或提倡的作为”的一组是
①无一卒之田   ②顺其宪则   ③行刑不疚  ④修武之德  
⑤有栾武子之贫  ⑥忧德之不建

A.①③⑤⑥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叔向诚心希望韩宣子不嫌贫穷并能施行栾武子那样的德行。
B.曾经显赫一时的谷阝昭子及其家族覆灭的根本原因是德行沦丧。
C.叔向以桓子食婪骄横终遭祸殃的事例教育韩宣子应安贫乐道。
D.韩宣子认为是叔向的开导挽救了自己,表示世代铭记他的恩惠。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②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                                                                           
③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译文: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课内文言知识(共12分)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未量(轻易)云气,负青天(直上云霄)
B.岂得杀身自(献出)秦贪,其强(凭借)
C.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特意) 与秦相较(倘若)
D.此言之(适宜,得当)岂伶人也哉(只,仅仅)

下列各项的划线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A.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B.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
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下列划线词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梁君臣之首②琴书以消忧 ③谨拜表以 ④此天之我 ⑤朝夜弦,为秦宫人
⑥单于其节⑦亦使后人而复后人也⑧则获邑,大则得城⑨垣墙周庭
⑩宾主尽东南之

A.①⑤⑨/②④⑥/③/⑦/⑧⑩ B.①⑤⑥/②/③④/⑨/⑦⑧⑩
C.①⑤/④⑨⑧/⑥/②③/⑦⑩ D.①⑤⑨/②⑥/③④/⑦/⑧⑩

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垣墙周庭,当南日(表目的的连词,来) 勇气闻于诸侯(用)
B.其远无所至极耶(表因果关系)臣以神遇不以目视(表并列关系)
C.奚以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苟以天下大(定语后置的标志)
D.穷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反而)彼奚适也(将要)

下列各句中固定结构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奚以之九万里而难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为什么要……呢?)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难道是……吗?)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是故:因此)

下列各项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A.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B.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C.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D.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删节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因大。稔:庄稼成熟。 B.大亮献之。讽:嘲讽。
C.深昔旨。乖:违背。 D.而多弼不自也。伐:夸耀。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大亮“忠谨”的一组是
①以惠政闻②大亮密表曰③必通宵假④我便通夜安卧⑤而居处卑陋⑥哭之甚恸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爵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2)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阅读《雨钱》,完成小题。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一皤然翁,形貌甚古。延之入,请问姓氏,翁自言:“姓胡,实乃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秀才固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殊博洽,镂花雕绘,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出人意外。生惊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自可立致,何不少为周给?”翁默然,似不以为可。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生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乃顾语生曰:“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即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生窃喜,自谓暴富。
顷之,入室取用,则满室阿堵物皆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寥寥尚在。生大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禹步: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扃:关闭。怼:怨恨。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之入,请问姓氏()(2) 君爱我厚()
(3)乃相与扃户出()(4) 颇君意否()
下面是对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请在标明序号的四处中选出断句错误的一处。()
我本与君文字①交不谋与君作贼②便如秀才意③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④老夫不能承命!

A.① B.② C.③ D.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秀才固旷达,亦不为怪。
(2)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自可立致,何不少为周给?
读了这个故事,你有哪些启示?至少谈两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2分,每小题3分)
叔孙通,薛人也。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数岁,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曰:“楚戍卒功蕲入陈,于公何如?”博士诸生三十余人前曰:“人臣无将,将则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二世怒,作色。通前曰:“诸生言皆非。夫天下为一家,毁郡县城,铄其兵,视天下弗复用。且明主在上,法令县于下,吏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有反者!此特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郡守尉今捕诛,何足忧?”二世喜,尽问诸生,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按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诸生言盗者皆罢之。乃赐通帛二十匹,衣一袭,拜为博士。通已出,反舍,诸生曰:“生何言之谀也?”通曰:“公不知,我几不免虎口!”乃亡去之薛,薛已降楚矣。
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汉王已并天下,诸候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
高帝崩,孝惠即位,乃谓通曰:“先帝园陵寝庙,群臣莫习。”徙通为奉常,定宗庙仪法。及稍定汉诸仪法,,皆通所论著也。惠帝为东朝长乐宫,及间往,数跸烦民,作复道,方筑武库南,通奏事,因请间,曰:“陛下何自筑复道高帝寝,衣冠月出游高庙?子孙奈何乘宗庙道上行哉!”惠帝惧,曰:“急坏之。”通曰:“人主无过举。今已作,百姓皆已知之矣。愿陛下为原庙渭北,衣冠月出游之,益广宗庙,大孝之本。”上乃诏有司立原庙。
                 (节选自《汉书·叔孙通传》)
臣光曰:过着,人之所必不免也;惟圣贤为能知而改之。古之圣王,患其有过而不自知也,故设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岂畏百姓之闻其过哉!是以仲虺美成汤曰:“改过不吝。”傅说戒武丁曰:“无耻过作非。”由是观之,则为人君者,故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今叔孙通谏孝惠,乃云“人主无过举”,是教人君以文过饰非也,岂不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戍卒蕲入陈 功:攻下
B.及定汉诸仪法 稍:稍后
C.益广宗庙,大孝之本 广:扩大
D.毁郡县城,其兵 铄:削弱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岁,陈胜起  ②跸烦民
B.①赐通帛二十匹  ②汉王憎之,变其服
C.①惠帝东朝长乐宫  ②愿陛下原庙渭北
D.①及项梁薛  ②愿陛下急发兵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二世就陈胜起义的事询问众博士儒生的看法,听他们说是造反就生气变了脸色,待听了叔孙通的一番巧辩宽慰之词后,于是转怒为喜。
B.叔孙通离开寝宫回家后,遭到众儒生对他言行的质疑,他解释说自己也是迫不得已。他逃到薛县,薛县已归降楚国了。
C.叔孙通的儒生装束令汉王憎恶,于是他就改穿楚地风格的短装,很合汉王的审美观,得到汉王的喜爱。
D.孝惠帝不愿在看望太后的途中常惊扰百姓,便在武库的南面修复道,听了叔孙通所言此举不妥的劝谏后,惊惧地要赶快拆掉。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人犯错误在所难免,但只有圣贤之人能做到有错必改。
B.以仲虺赞商汤、傅说劝武丁为例证,说明做君王的人不以不犯错误为贤明,而以改正错误为美德。
C.从对叔孙通的批评中,暗中告诫做臣子的面对君王的过错不应教君王文过饰非,而应帮助其认识改正。
D.从古代君主设置诽谤木和敢谏鼓的举动中,看出了他们生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的心理。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节选自司马光《谏院题名记》)
(1)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译文:                             
                                  
                                  
(2)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票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戚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⑴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戚,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殊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②,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⑵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逐政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③,欲先发,给事中钟字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尉留不允。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注释】①脱票:糙米饭。②飚发凌厉:气势猛然。③纠擿(zhí):举发纠正。
下列词语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平教谕署:委任
B.者多自免去墨:古代刑法之一,在脸上刺字后涂上墨
C.执政沮之阴:暗中,秘密
D.素大户兼并疾:憎恶、痛恨

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海瑞正直刚毅、敢作敢为的一组是()
①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②廷臣无敢言时敢者,瑞独上疏
③日再三,为感动太息④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
⑤为摧豪强,抚穷弱⑥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A.③⑤⑥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书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