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分久必合,由分裂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阅读材料一,请回答:材料一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他诗中所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
材料三:秦朝政治体制示意图
(3)依据材料三所示信息,指出秦朝创立的政治制度的名称。秦建立这一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哪一思想?
材料四:“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4)材料四中提到的是汉武帝实行的什么措施?除此以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五: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5)材料五中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哪次战役?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在哪一次战役后奠定的?
材料六: 三国鼎立形势图:
(6)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请根据材料六《三国鼎立形势图》正确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如图,北京高校被捕学生回到学校受欢迎。
材料2:“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
力争,还我青岛”等。
材料3:“中国的土地可以被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
可以被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4: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出;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前行。
请回答:(1)材料1照片上受到热烈欢迎的学生因何时参加什么运动被捕?这个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1+1+1,3分)
(2)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材料2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一性质?(1+1,2分)
(3)材料4中的“两界”指什么人?跟他们一道“挺身而出”的是还有什么人?
(4)从材料3中学生们的誓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材料一:“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一曲明快的《中国话》,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美好祝愿。
材料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歌词中提到的“孔夫子”生活在什么时期?他是哪一学派创始人?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孔夫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3)上述言论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句?针对此句,请谈一下你的见解或者感想。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如图,霸道通宵论,强国先富民。令规传万户,徙木赏千金。十载游羊地,三年悍将林。称雄当做首,变法古标今。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
(2)材料二诗中与右图相关的一句话是。
(3)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
(4)诗中哪一句评论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在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水利专家A和B分别指的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位水利专家能够治水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至少两点)
(4)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共6分)
(1)写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国家名称。(注意:只填写在下列横线上,不用填在图上。)
ABCD
(2)图中赵、魏、韩三国是由哪个国家分裂而来?
(3)写出发生在E处的战役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