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虽然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
A.林则徐 | B.张之洞 | C.郑观应 | D.康有为 |
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清初
①官府垄断对外贸易
②丝织品是主要出口商品
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明清时期,在位于交通要道的城镇建有商业会馆,下图是山东省聊城运河西岸的山陕会馆。下列对会馆叙述正确的是
A.会馆是地区商贸的管理场所 | B.会馆是信贷集资的金融场所 |
C.会馆是产品交换的经营场所 | D.会馆是同乡聚会的交际场所 |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
《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农村)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长工、短工、忙工的出现最能说明吴江县农村
A.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出现了雇佣关系 |
C.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 D.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中写道:明清之时的太湖地区,市镇林立,大体形成了一个三五里一市、十数里一镇的局面。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
A.以农村为中心逐步向城市延伸 | B.不断进步并且逐步向农村延伸 |
C.以城市为中心缓慢向前发展 | D.游离于城市乡村之间逡巡不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