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萧功秦在《危机中的变革》一书中指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
| A.中国意识到变革制度的迫切性 | B.传统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 C.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动摇 | D.促进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
英国《每日电讯报》12月18日报道:“美国总统突然采取令人意外的行动,决定在明年元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其中有许多战略上和政治上的原因。可是简单的商业上的原因往往被人遗忘。美国企业界领导人……认为中国这个未来的广大市场是解决他们本身问题的一把钥匙。”下列有关这份报道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份报道应发表于1979年 |
| B.“美国总统”是指尼克松总统 |
| C.“本身问题”主要是指“滞胀”问题 |
| D.“商业上的原因”是美中建交的主要原因 |
一位美国史学家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为基础。”该材料中省略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蒸汽机 | B.内燃机 | C.发电机 | D.电动机 |
顾准认为,西方近代两股潮流催生了两种风格各异的政治统治,一是经验主义,“一寸一寸前进”“螺旋上升”,沉着事功。二是理想主义,动辄革命,狂飙突起。政治传统“理想主义”的典型国家应该是()
| A.法国 | B.英国 | C.美国 | D.德国 |
某一时期中,学者强调分析与研究,在探讨不同因素对制度发展的影响时,还努力找出这些影响背后的规律和因果关系。这最可能是哪个时期学者思考的方向?()
| A.古希腊时期 | B.文艺复兴时期 |
| C.宗教改革时期 | D.启蒙运动时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上的主要“特色”在于()
| A.实行按劳分配 |
| B.重工业先行,后发展农业、轻工业 |
| C.实行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 |
| D.把市场配置资源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