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日本政府发表《经济白皮书》中,难掩得意的表情:风雨25年,完成战后复兴的日本经济,正朝着先进国的道路迈进。在战后“风雨25年”中,日本经济发展的“机遇”应该是指
①在美苏对立加剧下,美国急需日本产业技术协助重建欧洲
②在两大阵营对抗下,美国扶植日本为对抗共产势力的盟友
③在国际冷战氛围下,日本幸运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
④在共产势力扩张下,韩战越战的军需景气强化了日本出口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 | D.③④ |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说道:“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强可推广性 |
B.美国的民主制度离不开特定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
C.美国的联邦制度就像中看而不中用的美丽艺术品 |
D.美国的联邦宪法是美国人排除外部思想的影响而独自发明的 |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这样描述圈地运动:“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下面对托马斯.莫尔这段话以及与其相关史实理解有误的是
A.当时英国的养羊业是相当有利润的行业 |
B.英国国王限制圈地运动的法令没有起多大作用 |
C.圈地运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动乱 |
D.莫尔的观点是对圈地运动的诋毁 |
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尚未超出地域的发展,不同区域文明之间的交流少、相互影响小。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类对世界尚缺乏整体的了解 |
B.不同文明的交往存在观念差异 |
C.人类技术水平难以克服地理障碍 |
D.缺少富有冒险精神的伟大航海家 |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 |
B.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
C.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 |
D.罗马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实服务 |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哈纳克《教义史》)这种质疑一切的情形可能发生在
A.古代希腊 |
B.文艺复兴时期 |
C.宗教改革时期 |
D.启蒙运动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