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它(大革命)决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确,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仅仅是一件长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劳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终结。即使它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也同样会坍塌……只是它将一块一块地塌落,不会在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
——托克维尔
材料二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欧洲大陆各国封建制度依然存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还没有确立……直到法国大革命,法国为欧洲树立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榜样,又经过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各国最终建立了新的政治经济框架,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在欧洲占了支配地位。”
——李世安著《世界文明史》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有关法国大革命原因的基本认识;并结合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此进行解读。
(2)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在反封建方面是怎样为欧洲做出榜样和贡献的?
阅读下列材料: 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澳大利亚的情况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澳大利亚现今是诸如羊毛、羊肉、牛肉和小麦之类初级产品的世界主要输出者。而所有这些农牧产品都来源于从外界移入的物种。盛产橡胶、咖啡、茶叶和烟草的印度尼西亚与盛产蔗糖和菠萝的夏威夷的情况也是如此……拖鞋帽贝就是19世纪80年代承随一船牡蛎无意中从美国输出到欧洲的;一种北美飞蛾现在正在蚕食中国中部大片地区的树木;一种来自美国东南部的松树线虫正在杀死日本的黑松树。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平均递增3.5%。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平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第三阶段为1985年到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11年间平均递增1.2%。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9—1984年间“粮食增长最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当前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1932年美国有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千百万人只是因为象畜牲一样生活,才免予死亡。……与之迥然不同的是,1983年美国《霍比斯》杂志记者曾到华盛顿的黑人贫民窟中搞过调查,他们写道:“在那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部电视,有些还是彩色的。各处都是收音机。年青人拿着手提立体音设备,或是磨光的手提皮包,很多家庭还拥有汽车,虽然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耗油量大的那种款式,在旧车市场是很便宜的,电话的使用也正常。”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材料二]根据美国官方的数字,从1973年到1995年中期,美国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6%,而普通职工的实际小时工资却下降了14%。在80年代,所有的收入增额都归于上层的20%的职工,而其中1%占去了增额的64%。如果不以工资计,而以收入计,差距就更大,最上层的1%的人得到增长额的90%。总的趋势是,20%的上层家庭的收入不断上升,而下层20%不断下降,1993年前者是后者的13.4倍,打破了美国的历史纪录。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
[材料三] 1983年美国家庭股票持有情况统计表
超级富户 |
非常富户 |
一般富户 |
其他户 |
|
户数比重 |
0.5% |
0.5% |
9% |
90% |
股票比重 |
46.5% |
13.5% |
29.3% |
10.7% |
——胡连生、杨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与1932年相比,1983年美国贫民生活出现了什么变化? (2分)
(2)为了解决贫民的生活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3分)
(3)材料二、三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6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1)材料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具体是指什么?(2分)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什么重要举措?结果如何? (4分)
[材料二] 经过对建国5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2002年9月,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两段材料皆据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3分)
(4)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 (不得照抄原文)分别概括这两个时期影响中共关于工业化道路认识的主要国际因素。 (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时(注:抗日战争)共产党暂时放弃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而改为减租减息。地主获许保留土地,可以收取经过削减的地租,同时也有权参加地方选举。与以前实行的苏联体制不同,共产党这时宣布通过“三三制”进行直接选举。—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苏俄在1918-1921年三年内战时和中共在抗战时分别实行怎样的政策?其目的有何不同?
(2)与抗战时期边区的民主政治相比,1954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
(3)边区民主政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