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文后的题目。
骆家辉:我为华人血统骄傲
洪立
很多年以前,纽约唐人街街头一个算命先生曾经告诉骆家辉的父亲,他的儿子中有一个人将会成为著名人物。当时骆家辉的父亲说:“出名?开玩笑!他是一个美国的华人,怎么可能成为著名人物呢?”
可就是这句连骆家辉的父亲都一笑置之的预言,却成为了现实。1997年,骆家辉当选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第一个担任美国州长的华裔。
一英里走了一百年
一百多年前,骆家辉的祖父从广东台山移居美国,在西雅图的一个富人家庭做佣人。这里距华盛顿州州长官邸不到一英里(约1600米)。1997年1月15日,骆家辉跨进这座官邸,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这个故事,骆家辉曾多次说起:“就是这一英里,我们家花了一百年才走完。
这就是骆家辉的“美国梦”。
骆家辉1950年1月21日生于华盛顿州西雅图一个华裔家庭,兄妹五人,他排行第二。
骆家辉的童年在美国第一个多种族混居社区——西雅图耶斯勒·特勒斯社区度过。骆家辉的父母与大多数其他华裔父母一样,希望他成为一位工程师或是商人,但是骆家辉有他自己的选择。
他在个人网页上写道,依靠“打零工、奖学金以及其他经济资助”,1972年获耶鲁大学政治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波士顿大学法学学位。
政坛新星曾萌生去意
1996年,骆家辉当选为华盛顿州州长,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州长,四年后连任。担任华盛顿州州长期间,骆家辉被看作民主党新星,也是潜在的副总统人选。
民主党推选他对美国前总统乔治·w·布什2003年国情咨文作出回应。这在当时被视为民主党向华盛顿政治圈隆重推出骆家辉。
时任参议员少数党(民主党)领袖托马斯·达施勒说:“美国的州长站在处理国家所面对挑战的前线。骆家辉州长是我们党最善于表达的人才之一。华盛顿州面对的挑战反映出美国所遇挑战:促进经济增长、防范恐怖主义、提供人们能负担的卫生保健和良好教育。骆家辉州长对以上每一个问题都有独特见解,这让他成为回复国情咨文的上佳人选。”
事实上,早在1997年,刚当选州长的骆家辉就引起了时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注意。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及骆家辉说:“华盛顿州新当选州长骆家辉是依靠努力工作、家庭价值观和良好公民表现让美国变得更强大的亚裔移民之一。他代表了我们未来能取得的成就。”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骆家辉在2003年突然宣布不再寻求第三个州长任期。他说:
“我的三个孩子年纪还小。考虑到要留给家庭和孩子更多时间,我不打算连任。”
对于这一决定,《西雅图邮报》专栏作家苏珊·佩因特认为,安全考虑可能是促使骆家辉离开政坛的重要原因。他及其家人频繁收到诽谤信和恐吓信。
荣任北京奥运火炬手
骆家辉在担任州长期间,曾多次访华,在推动华盛顿州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方面不遗余力。
中国与华盛顿州的贸易在骆家辉州长任内大幅增长。中国成为华盛顿州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对华出口,1/7来自华盛顿州。
离任后,骆家辉加入美国著名非政府华人组织“百人会”,依旧致力于巩固中美友谊。
自2005年起至今,位于西雅图的美国知名律师事务所——戴维斯·莱特·特里梅因律师事务所成为骆家辉职业转换的新舞台,他在这里任顾问,主要负责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业务,尤其是帮助美国公司(特别是华裔开办的公司)进入中国,并开展合作。
2008年,仅代表美国公司营销,骆家辉就五次来到中国。这年5月,与华盛顿州结成“姐妹省”的四川发生大地震后,骆家辉走访了灾情相当惨重的都江堰地区。不久之后,骆家辉又出现在奥运火炬四川传递的队伍中。谈起火炬传递,骆家辉曾对记者说,能够作为火炬手前往四川成都传递圣火,备感殊荣,
对于祖先来自中国,骆家辉在接受媒体访问时也曾表示:“我以我的中国血统自豪,我以我的祖先自豪,我也以华裔为美国作出的贡献自豪。”
(摘编自《华人世界》、《钱江晚报》、《外滩画报》、《南方周末》)
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
作为美籍华人的骆家辉在促进中美关系上付出了哪些方面的努力?请结合文本分点回答。
体味骆家辉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爱国”的认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先秦传记文学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产生、发展的最初阶段。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出现了传记文学的萌芽。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诗经•大雅》中的《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具有史诗性质。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认为是史诗。历史学家白寿彝《史记新论》认为是传记体。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生民》是一篇很好的后稷传,他是周族传说的始祖。《公刘》是一篇公刘传。公刘为后稷的裔孙,此诗叙他迁都事。”这两首诗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相当于传主;又都有围绕中心人物的故事情节,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传记文学的因素。但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所以只能认为是传记文学的萌芽。
先秦诸子散文虽主要谈哲学、政治思想,但往往亦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包含有一定的传记文学因素。如《墨子•公输》记载墨子去楚国劝说公输般不可攻宋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书中都有情节大同小异的记载,可见真实性较大。《公输》中所塑造的墨子形象,体现了墨家不辞劳苦地为他人排难解纷的利他精神。墨子止楚攻宋事迹完整,但只记这一件事,而且没有记载发生在何年,尚少时间观念,因此只能算是传记片断,或有传记因素。《孟子》《庄子》中也有人物事迹的记叙,但其形态与《墨子》相似。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先秦历史散文,如《左传》《战国策》已出现传记雏形。有的整篇较集中记叙某个人物的片断事迹,刻画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者可能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接近后世短篇传记。如《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写郑庄公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与弟、与母亲的矛盾冲突。故事头尾完整,人物形象鲜明,但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本篇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因而这一片断还只是传记的雏形。有的人物事迹散见于几年的连续叙事中,则较能反映出相对完整的人物生平。如《左传》中“晋重耳之亡”,较连贯地写了晋公子重耳从出逃到返国夺位的19年经历,写出了重耳性格的发展过程。这也是传记的雏形。《战国策》常在某一章中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叙其片断事迹,具有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如写战国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言行活动,事迹相对完整,能表现他们的性格。这些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下列对“先秦传记文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传记文学当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B.人类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录并为了纪念祖先,产生了历史学和传记文学。
C.《生民》《公刘》人物事迹太简略,偏重赞美,未能刻画人物的个性。
D.《战国策》写策士冯谖、苏秦、张仪、刺客荆轲等人的故事也是传记的雏形。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围绕中心人物,使中心人物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当属于传记文学。
B.先秦诸子散文记载本学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迹,应是传记文学。
C.《左传》《战国策》的作者主观上是记叙历史,客观上已显示人物形象,类似小说创作。
D.“郑伯克段于鄢”因为受编年体史书的体例限制没有写出郑庄公的主要生平事迹,所以它只是传记的雏形。

根据原文内容,不代表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我国的历史学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最发达的学科。
B.《生民》《公刘》是记录与歌颂周部族先人的英雄传说。属史诗性质,也是传记体。
C.《孟子》《庄子》的记叙,有的可视为传记片断;有的则是寓言故事,不属于传记。
D.作者认为:传记文学既是人类自身实录,因而就要写出人物主要生平事迹,要有完整故事情节,刻画人物个性等。

园缘
老编辑朱慨然的家在古双巷的尾端,再过去几十步,就是雨湖,水光波影一直通到小巷中来。他家进门是一个极小的院子,一堵花墙,把前后隔成两半。花墙正中有一个六角形的门,门两侧上方嵌两个漏窗;门楣上置一块汉隶小匾,上书“置足园”。
园子长约五十步,宽仅二十步许。前面是幽静的庭院,后面是三间小瓦屋。庭院的东北角,叠几块玲珑山石;庭中植几丛花木,红绿相映;西侧贴墙筑半廊,与一个半亭相连,亭墙上凿出一个扇形窗,伸颈可餐雨湖秀色。亭子旁边耸几竿瘦竹,一如郑板桥之画意。庭园虽仅可置足,却似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堪可咀嚼。
这园子是他的挚友胡令行设计的,而远在湘南山地的令行却于几日前溘然长逝了。
在大学里,他们读的是中文系,同班,且穷。朱慨然喜欢写些小说、诗歌。令行则在课余苦研园林建筑,把一本明人撰著的《园治》读得滚瓜烂熟,又经实地考察,积累了许多经验。毕业后,朱慨然到书局当编辑,令行在一个营造厂做了技师。
当朱慨然东凑西借,买下这个又小又破的园子时,令行喜得眉飞色舞。他苦思冥想,精心算计,用极少的钱置办了砖、瓦、木、石,和请来的两个工匠一起将园子修葺一新,又亲自携锄到荒野,挖来几竿瘦竹几株花草,植在园中。两人坐在半亭里,推敲出"置足园"这个雅名。令行论及造园得失,妙语惊人:“私家园林往往地甚局促,常于无可奈何之处,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使全局顿生光彩。”他慨叹:“我平生最大的愿望,是设计一个自己的园林。为豪门大户造园,受其制约,俗不可耐。我颇想回老家去,一是照顾老人,二是倘遇机缘,能置办一座园林也难说。”
过了两年,令行真的飘然而去。朱慨然间或收到令行信札,说他在家乡教小学,因为此地太缺少师资。学生很尊重他。说他父母相继辞世,自己仍是孑然一身。
十多年过去了。“置足园”犹在,而斯人去矣。朱慨然不胜唏嘘。稍觉慰藉的是去年得令行一信,说已有了一处很好的园林,名“适园”,还附了一篇颇有文采的散文《适园小记》。文中写道:“吾园择山水佳胜之处为之,最可怡其性情,适其意趣。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桥,皆顺其自然,无斧凿雕琢之迹,得流霞凝岚之妙,天设地造,物我俱忘,遂名之为‘适园’。”园中的种种景状,四时及晴雨中的变化,何处是湖,何处有山,何处立寺,何处飞桥...... 皆细细描绘。
慨然奇怪,此等规模之园林,该花多少银钱?他决意去令行家乡一走。
一路车船劳顿,朱慨然终于来到湖南的令行老家。他打听“适园”在何处,竟无人知。
阳光下闪着一个很大的湖,湖心有一小洲,一条柳堤如绸带从岸边飘到洲上。湖的彼岸,有一座不高的山,绿云间露出古寺的一角红檐。他寻到那一拱板桥,跨过溪流,果然有一片泥墙茅顶的屋舍,围在竹篱中,木板门上方有一横额,上书四个隶字:得育小学,是令行的手笔。朱慨然走进了学校。闻说是令行的老友来访,几个年轻老师——是令行的学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他知道了令行的许多情况。
令行是累死的。拖着一个患痨病的身子,教学上又一点不肯马虎,从早到晚,上课、备课,忙得有滋有味。每月的收入,除留一点生活费外,全用来为穷苦学生购买书籍、文具。朱慨然听得双手发颤,心上寒飕飕的。
“令行不是有一座‘适园’吗?”
“先生生前说,无园者可以有园,天地万物皆属此园。顺乎自然,以三尺微躯为社会效力,即是赏心乐事。”
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
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1)请分析文中画线语句在小说中的作用。
(2)小说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置足园”?
小说中的胡令行是怎样一个人?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物?
小说结尾说“朱慨然觉得自己已找到了令行的‘适园’”。根据文意解释句中“适园”含义。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把胡令行设计的置足园比作唐人绝句与宋人小令,表现了这座园子的小巧精致,韵味十足。
B.朱慨然所见到的适园的山石草木,小桥流水皆得自然之趣,毫无斧凿之痕,充分体现了胡令行造园技艺的高超。
C.小说构思巧妙,行文中多处埋下伏笔,为揭开适园的“真相”做好铺垫,使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D.小说以朱慨然为线索,通过他的心理及情感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悬念迭生,波澜起伏,回环跌宕。

E.这篇小说语言典雅凝炼,隽永而富有诗意,与小说中所记之人、所述之事、所绘之景相得益彰。

甲: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为“敲”。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来独往,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幅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来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人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中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字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头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的“推敲”。
乙: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几句诗并不好,只是他对作诗非常认真,一个字都不放过,要反复研究,这种精神还是可取的。对于用“敲”字还是用“推”字,韩愈认为“敲”字好。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诗人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景物有会于心,可以用来表达情意才写,所谓“即景会心”。究竟是“敲”字还是“推”字合于情意呢?假如诗人已经有了要表达的情意,那么两字中哪个字合于情意,当下就可决定,用不着反复推求。问题是诗人对所要表达的情意不明确,所以决不定。就这首诗来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以下论述不符合甲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用“推”还是用“敲”,不只是文字上的区别,也是意境上的区别。
B.文字上的“推敲”是表象,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是实质。
C.“推”可以无声,“敲”不免剥啄有声,用“敲”字与上句“鸟宿池边树”更和谐。
D.用“推”表示孤僧步月归寺,用“敲”仿佛是诗中的“僧”乘月夜访友。

以下论述符合乙文作者原意的一项是()

A.贾岛作诗字斟句酌,反复推敲,这种创作态度值得肯定。
B.韩愈认为“敲”才跟题目中《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居”相应,所以“敲”字好。
C.王夫之从“即景会心”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意韩愈的观点,认为“敲”字好。
D.就整首诗看,诗中的“僧”就是作者自己,敲的是李凝幽居的门。

甲乙两文对“推敲”故事的分析评判有异有同,以下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文认为贾岛对他要表现的意境是明确的,但他在“推”“敲”的选择上盲从韩愈;乙文认为贾岛在“推”“敲”两字上举棋不定,是因为他对要表达的诗情诗境也不甚分明。
B.甲文认为用“推”用“敲”各有胜境,只以文字论难辨优劣;乙文看法基本相同,只是着重分析了“敲”字的好处。
C.甲文认为用“推”显得鲁莽,用“敲”显得拘礼,两个字实际上都不好;乙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敲”字好。
D.从甲乙文转述“推敲”典故的措辞和下文论述看,甲文用“怀疑”二字对韩愈有所讥讽,乙文用“认为”二字对韩愈表示有所推崇。

温润如玉朱自清
郭林林
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大师璀璨,名家耀眼,其中,朱自清先生以其笔下繁复绚丽的物象和精致巧妙的构思,借助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
②朱先生满身散发着诗人的书卷气,英俊儒雅潇洒中自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忧郁。读先生的文章,不是曲高和寡,更不是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士大夫式的故作高深闲情,而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洗礼与熏陶,扑面而来的是通俗明了的语言风格,从容不迫地将各地人物风俗、奇趣异志以及个人的思想感情娓娓道来,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
  ③佩弦先生自少时便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周游各国,先生博采中西,闳中肆外。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中国现代作家选集·朱自清〈序〉》中说到:“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会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淡,味道极正而且醇厚。”此言甚是。先生比喻细腻贴切,字字珠玑,圆润有声,以文字优美著称于文坛。郁达夫曾说,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④且不说《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荷塘月色》《春》《歌声》等,单是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更可以从字里行间略窥先生内心情感世界一二。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朱自清的散文,说是如同绘画中的工笔画,“他和俞平伯两人同游秦淮河,又以相同题目记游,但俞文俗气而累赘,而朱文则雍容华贵”。“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历来是文人骚客泼墨挥毫的对象,而在先生笔下,荡漾了太多缥缈的诗意,无数精致的比喻通感等辞格更使文章锦上生花:“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的船儿如何载得起呀?”“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从文章提到的“七板子”、《桃花扇》、《板桥杂记》可以看出作者所知甚多,涉猎广泛。别有意蕴的是,笼罩着文章的是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⑤先生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融化其中,达到了景中有意、画面含情、情景交融、诗画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文字绮丽纤秾,但又决不一味地去雕琢和堆砌。同时,平易质朴的抒情小品散文也是朱自清所善于作的,用清淡的文字,平易的叙述,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背影》、《给亡妇》等便是这方面出色的代表作,彰显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家庭“欢乐苦少忧患多”的惨淡境遇以及相应而生的温厚感伤的人伦之情,与写景美文相对比而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⑥先生曾深刻剖析“我在小资产阶级里生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理论与行为的方式,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浃髓是小资产阶级的”,但温润如玉的先生也有其拍案愤起的一面。当屠戮民众的“三·一八”惨案发生,作为目击者的先生抑制不住内心涌动着的愤怒的岩浆,挥笔写下了许多文笔犀利的文章,直刺黑暗恶劣的白色恐怖现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虚伪面具,甚至把锋芒直接指向了当时反动派的头子段祺瑞,颇有鲁迅先生的杂文之风而自成一格。譬如在《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中,先生愤怒地写到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刽子手杀人如麻的丑恶嘴脸时说:“……第一次枪声约经过五分钟,共放了好几排枪;……可以看出卫队乃至政府对于学生海样深的仇恨!而且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屠杀确是有意这样‘整顿学风’的……”而在悼念在这场大屠杀惨案中被刽子手“从容”杀害的清华学生韦杰三时,作者又以沉痛的笔调,缅怀这个“年级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可爱的人”。美好的事物被无情地毁灭,更可显示出先生心中的痛苦以及对凶残者的愤恨。
  ⑦抗战的隆隆炮声打破了他宁静的书斋生活,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更使得他彻底清醒,从一个彷徨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为没有丝毫媚骨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⑧先生的一生,有过苦闷彷徨感伤,更有过呐喊抗争战斗,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成为“美文学”的圭臬。——选自ChinaRen校园网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受到了朋友们的推崇,朋友们认为他的“文字之美”仅次于冰心,远远超过俞平伯。
B.朱自清的文字富含诗意,精致的辞格又使他的文章锦上添花,可惜的是,他的文章总会笼罩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C.朱自清的抒情小品散文平易近人,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与他的写景美文相比略胜一筹。
D.朱自清周游各国,博采中西,有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嗜好、理论和行为,但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美文学”的圭臬。

E.如果没有目睹残酷的社会现实,朱自清恐怕会一直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经历过苦闷彷徨之后,朱自清终于彻底清醒,成为一个没有丝毫媚骨的民主主义战士。
作者说朱自清的文章“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这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概括。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请结合文章阐述这种写法的作用。
文章第⑥段写的并不是朱自清“温润如玉”的一面,与前文思想内容似乎不统一,请结合文章探究这是否是本文的一大败笔。

背楼的父亲
侯拥华
装修新房,联系好了建材。但货物送到的时候,太阳已经高高挂在了头顶。拉货的师傅在楼下向我招手,我怒气冲冲往楼下赶。我冲他发火。而他,陪着笑脸解释,风大,货不好拉,走得慢。
我余怒未消,吵着说下午还有事出去,这么晚,让我下午怎么做别的事情。他并不生气,一面带笑给我配货单让我验货,一面应承,马上找人背楼。
他开始打电话,一个个电话打出去,很快,我发现他刚才还堆笑的脸,渐渐转为不悦和失落。什么?忙……来不了?……你也有活儿,在做?……那,那,算了……电话打完了,他垂头丧气。我失望极了,摆手让他离去。他忽然精神振作起来,别怕,我背。
我用怀疑的目光上下打量他,他脸色白净,头发乌黑利落,一米八的身高,着一身整洁的笔挺西装。无奈,对照着验货单我一样一样查验货物,又商量好背楼的价钱。满满一车的货物,堆得像座小山。他一脸喜悦。在我狐疑的目光中,他搬卸货物,开始背楼。在他离开的瞬间,我偷偷尝试一下他所背货物的分量,放在肩头,走上两步,然后龇牙咧嘴地放下,再轻轻揉揉肩膀。
在我看来,他怎么看都不像是专业的背楼工人。果然,在他来回背了几趟货物后,他站在楼道里背靠着墙大口喘气,胸脯一起一落的像个大风箱,而他额头的汗淋淋漓漓淌下来,在弯腰的瞬间,将楼道的地面滴滴答答打湿一片。
四月的天,已经热起来。他跑上跑下,很快湿透衣衫,连头都冒着热气,像极了一个揭开盖子的大蒸锅。不久,他上来喘气休息,不好意思起来,说背完还要一些时间,你先回去吃饭吧,我搬完了给你打电话。
看他真诚的样子,我就下楼走了。
小区外面不远处就有一家小饭馆,我走进去,坐下来要了啤酒小菜慢慢吃起来,大约一个时辰才离去。回去时走到楼梯口又遇见了他。此时,他早已累得不像样子,一米八的身子驼成了矮子,满脸汗渍,横七竖八地画在脸上,上起楼来东摇西晃,像散了架的推货车。我伸手帮他,他摆手让我上楼等。
我看着他心有些痛,为了背楼他已经干了一个多时辰,至今还饿着肚子。在他上楼将货物背进屋子里的时候,我劝他休息一下。他依旧斜靠墙大口喘气,随手拉下脖子上的已经黑了的白毛巾,轻轻抹去脸上的热汗。
我和他搭讪。师傅,生意好吗?他说,还可以。我说你拉货还背楼?他说,以前只是拉货,最近拉货也背楼,也算是顺道的生意,一并做了。我说,师傅,你今年四十几了?他忽然一惊,说,哪呀,五十多了。我说,不像,真不像。他笑了,说别不信,我孩子都上大学了。他忽然开始感慨起来,要不是为了孩子,谁会做这苦力活?他和妻子原来在市里一家机械厂工作,坐了三十多年的办公室,没想到要退了却下岗了。这不,孩子上大学不干行吗?
那天,他干干停停,直到下午两点方才干完。走时我多给他十元,他坚决不收。他下楼,我送他,眼眶湿漉漉的。
他走后,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下去,忽然发现他遗落在窗台上的手机,跑下来叫他,他的背影已经望不见了。我开始用他的手机和他的亲人联系,拨出去,才知道电话停机了。
莫非,中午他打电话的那一幕,只是一场表演给我看的戏?
果然,在通话记录中,我看到,他最近一次通话时间定格在20:32。
我笑笑,又摇头,满腹酸涩。我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上学时候,父亲,和他,一样的拼命。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我”对“背楼父亲”要背货物上楼的说法表示怀疑,就是因为货物太多,而背货只有他一个人。
B.“背楼父亲”的艰辛,使“我”看了很心痛,也改变了“我”最初对这件事的态度,“我”渐渐地感受到了他生活的不易。
C.“背楼父亲”让“我”先回去吃饭,是因为背完货物还要一些时间,他不想耽误“我”的时间,也不想让“我”看到他的窘态。
D.小说通过对“背楼父亲”的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既塑造了“背楼父亲”的形象,也表现了“我”对“背楼父亲”情感变化的过程。

E.本文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小说中,“我”对“背楼的父亲”的情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常常通过铺垫预示情节的发展,请指出这篇小说中哪些内容属于铺垫。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背楼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探究小说塑造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