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⑵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热了。还说有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此,我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感觉到,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现在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⑶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是的,我仅仅接触过南方的寒冷。说得具体一点,是在过去,是在江汉平原。
⑷树是江汉平原不可多得的景致,树的旁边有湖或者河流。我想起来了,冬天的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们在河上行走。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我在冰上伫足仰望,在体验寒冷的厚度的同时,又领略到了寒冰的高度。
⑸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穿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⑹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⑺冬天也看露天电影。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冰山上的来客》,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陡生,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那天看了“冰山”,对比之下,这点寒冷算什么?
⑻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从这一点说,寒冷似乎有了酒的成份。
⑼最幸福的时刻,是围着树蔸烤就的一堆火,炖着狗獾肉(从雪森林的狗獾洞里猎获的战果),或者鸡子、粉条、霉渣巴、干豆角、大白菜……端着暖手的碗香喷喷地吃着,看那门外的雪轰轰烈烈地下着,这时的寒冷又有了一种隽永的滋味。
⑽而回忆中的寒冷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⑾现在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不知还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⑿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风景?
⒀不仅仅是孩子们。
⒁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朵,我不知道会有什么好结果。
⒂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⒃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⒄寒冷还会来的。
第⑶段中,作者说“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⑷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也结了冰——不,是穿上了漂亮的琼衣,朔风一吹,发出有如碎玉的声响。那是一种不可模拟不可复制不可言状的绝响。”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概括作者回忆中的“寒冷”有哪些“异乎寻常”的味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⑴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他走了,但苹果永远不会落地
乔布斯走了。
关于乔布斯的一切,迅即成为全球社交网络有史以来的最热话题。人们不厌其烦、翻箱倒柜,翻出任何关于他的文字、声音、影像资料,重温他传奇、自由、创造的一生,咀嚼他那激荡人心的睿智言语,心中充满温暖、感激和惋惜。
这份感激和惋惜并非苹果产品用户独有,也包括每一个明了其不可替代价值的人,甚至是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这不仅因为他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便利和欢愉的体验,更因为他拥有的那种全人类共同珍视和稀缺的财富——创新精神和富有想象力的心灵。
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他确实改变了世界。数十年来,他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走在时代和科技的最前沿,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未来。
假如没有乔布斯,生活会是怎样?这的确难以让人想象。现在,即便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在生活中,乔布斯依然无处不在。书桌上,耳朵里,手掌中,你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进步和便捷,都有他的身影,甚至连那看似最普通不过的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也是他的首创。短短50余年的人生,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即便是2004年接受胰腺癌手术之后,乔布斯也依然带领着苹果公司,为人类奉献了iPad和iPhone,在个人移动终端领域掀起了颠覆性的变革。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确让人赞叹,而他面对疾病和命运时的那种坚韧和不屈,更让我们感动不已。
如今,乔布斯带着惊天创意渐行渐远,我们希望,下一个乔布斯会在中国出现,下一个苹果会砸中中国的创业者。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们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其实也具有了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乔布斯的基础性条件。不过,国内当前创新和创业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近年来,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塞满了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大脑,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成了不少企业的根本出发点。多少人、多少企业,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甚至不惜践踏道德和法律。而在决定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科技领域,“拿来主义”大行其道,拷贝和山寨的水平一流,却少见耐住性子的研发和创造。大多数所谓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本不敢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是热衷于直接拷贝国外的成熟技术,然后进行“汉化”和本土化等“微创新”,这不仅不能改写一个产业的发展轨迹,也在根本上扼杀了自己成长为下一个苹果的可能。
除此之外,没有先进和完善的融资体系支持,当前的商业价值观,也缺乏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和理解,此等现实,的确让人感到无奈。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加怀念乔布斯,怀念他身上恣意奔流的创新和创造。
万物有时,但伟大的创新精神会永远留存。乔布斯走了,但我相信,透过圆圆的无框眼镜,乔布斯那深邃的目光,依然在温暖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打量着陷入创新困局的人们。我们如何才能穿透功利和浮躁的迷雾,安静下来,倾听内心的声音,转身去追求创新,追求那艺术和科技的完美结合,从亦步亦趋的跟随者队伍中,冲到世界的最前面?乔布斯的一生,其实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奥巴马认为,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他改变了世界,为全人类探路,为我们照亮了未来。
B.乔布斯的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和欢愉,如电脑图形化界面和鼠标,就是他的首创。
C.所有的苹果产品用户以及那些对强大的苹果公司和乔布斯心怀恐惧的竞争对手都对乔布斯心怀感激和惋惜。
D.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兴经济体,我国的市场规模和潜力,完全可以孕育下一个苹果和中国的乔布斯。

E.当前国内创业者和企业家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很多人、很多企业都以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乔布斯去世后,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勇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他确实改变了世界。你如何理解奥巴马对乔布斯的评价?
本文是怀念乔布斯的,题目却命为“他走了,但苹果永远不会落地”。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题目的看法。
要想下一个乔布斯出现在中国,下一个“苹果”砸中中国,中国的创业者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努力?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雨中之猫
海明威
两位美国客人住在这家旅店里。楼梯上人来人去,可都是陌生的面孔。他们的房间位于二层楼,面向大海,正对着公共花园和战争纪念碑,花园里有高大的棕榈树和绿色长椅。若是晴朗的天气就会常见一个画家带着画架来写生,画家们喜欢棕榈树的姿态以及在花园大海衬托下的旅店那明快的颜色。那些意大利人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看看战争纪念碑,它是由青铜制成,在雨中闪烁着光彩。雨还在下,淋淋的水滴从棕榈树上落下,碎石路上的水湾儿已被填满。海涛在雨幕之中一次又一次地扑上沙滩,随即又退去。战争纪念碑旁边广场里的汽车都已各奔东西。广场对面的咖啡馆里,一位侍者正站在门道上,眼瞅着空空荡荡的广场。
那位美国女士立在窗边,眺望外面的景色。窗户的正下方有一只猫,蜷缩在一个滴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猫萎缩成一团,生怕被淋着。
“我要下去救救那猫。”女士说道。
“还是我去吧。”她的丈夫躺在床上提出。
“不,我去。可怜的小猫正在桌下避雨呢。”
丈夫仍在读书,用床头上两个枕头垫起来躺着。
“别淋湿了。”他说道。
女士下了楼,路过旅店办公室时,店主便立起身来向她鞠躬施礼。只见他是一位高个头的老者,他的桌子放置在屋内的最里端。
“下雨啦。”女士说道。她喜欢这个店主。
“是,是,太太,坏天气。天气很不好。”
店主在昏暗的办公室里,站在桌子的后面。女士喜欢这个店主。她喜欢他接受任何怨言时那种严肃的风度;她喜欢他的服务礼节;她喜欢他那种良好的职业自豪感。她喜欢他那久经沧桑的脸庞和大手。
像他一样她推开门向外看。雨越下越大,一位男士穿着橡胶披肩正穿过广场,朝着咖啡馆走去。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吧,可能沿着屋檐下便可以过去。
当她站在门道时,一把伞在她身后张开了,是她房间的女仆。
“你别淋湿了。”她笑道,说着意大利语。显然,是店主派她来的。
女仆给她撑着伞,沿着那条碎石小路来到窗户下。桌子还在,在雨中洗刷得特别绿,但猫不见了。她顿然大失所望,女仆眼看着她。
“您丢什么东西了,太太?”
“有一只猫。”女士说道。
“一只猫?”
“是,猫。”
“一只猫”女仆笑道,“雨中之猫?”
“是。”她说道,“在桌子下面。”然后,“我很想要它,我很想要只猫:”
当她说英语时,女仆的脸变得有些紧张。
“来,太太。”她说道,“我们必须回去,你会被淋湿的。”
“我想也是。”女士说道。
她们沿着碎石小路回到旅店门口,女仆在外面将伞合上。当美国女士路过办公室时,店主便在桌子旁边向她鞠躬。一阵莫名其妙的不适与紧张在心头掠过,这位店主有时候让她感到很重要,有时候却感到那么形象渺小。瞬间,一种至高无上的感觉油然而生。她上了楼,推开房门,乔治还在床上读书。
“捉到猫了吗?”他问道,把书放下来。
“不见了。”
“想想它能跑到哪里去?”他边休息一下眼睛边说道。
她坐在床上。
“我很想要它。”她说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这么想要它。我想要只猫,那只可怜的猫在雨中不会有什么好玩的。”
乔治又开始读书了。
她起身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从手中的镜里自我欣赏,欣赏自己的形象,从这一边,到另一边,再转向后脑和脖颈。
“你不以为我留起头发来是一个好主意吗?”她问道,又投入了镜中自赏。乔治抬起头看了看她脖子后面,头发修剪得像个男孩儿。
“我喜欢现在的样子。”
“我已经厌倦这个样子了。”她说道,“我不想再像个男孩。”乔治在床上移动了一下位置,自从她开始说话他就一直注视着她。
“你看起来很漂亮。”他说道。
她把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向窗子,举目远眺。天色暗下来了。
“我想把我的头发紧拉到背后,再打一个感觉舒服的结。”她说,“我想要一只猫,让它坐在我的大腿上,摸一摸它,它就会咪咪地叫。”
“是吗?”乔治在床上说道。
“我还想用自己的银器用餐,而且要有蜡烛。我还想一年四季如春,我可以在镜子前梳我的头发,猫和新衣服我也想要。”
“哦,别说了,还是去读点什么吧.”乔治说着,又继续读他的书。
女士在向窗外看去,天色已黑,仍在下雨。
“不管怎样。我想要只猫。”她说道。我想要只猫,我现在就想要只猫。如果我不能留起长发或者有其他的快乐,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没有注意听,他在读自己的书。妻子从窗口向广场上有灯光的地方看去。
有人敲门。
“请进。”乔治说着。从书中抬起头来。
门口处站着女仆,她抱着一只龟壳花纹的大猫,那猫紧紧地缩在她的怀里,尾巴还在摇摆。打扰一下,”她说,“店主叫我把这个带给太太。”
文中多次提及“丈夫在读书”“读他的书”“读自己的书”,有何含义?
小说前两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3分)
海明威小说的人物语言简洁有味,隐含着丰富的心理情感,理解文中画线语句。(3分)
小说以“雨中的猫”为题,有怎样的用意?(4分)
请简要谈谈“店主”这个形象在小说中存在的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报答王琼华
他跟妻子说:“钱只拿了一半给爸过年。”“好不容易才回趟老家,还把一半的钱又带回来干什么呢?”妻子有点奇怪。他迟疑了一下,才告诉妻子,乡下老家祖屋背后巷子的一个念高二的男孩家里穷,那当娘的把过年买肉买油买米买对联的钱全省下来,也没有凑齐学费。于是,他把一半的钱塞给了那个学生。
妻子说:“给了就给了吧。”
没过多久,他接到学生写来的一封信。有一段话让他感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你拉了我一把,否则,我的双脚就像灌注了铅水一样永远不能迈向美好的生活。我这一辈子都要记住你,报答你!”
妻说:“还有人想报答你,啧,真是一件高兴事。”
几个月后,他想起这又是一个新学期开始,那个学生又该为学费犯愁了吧。他托老家的人一打听,果然如此。他跟妻子说:“不再帮一把,前面的忙不是白帮了?”妻子点点头,又犯愁地说:“只是这手头……”他显然已经琢磨好了,说:“要不,让女儿不再上全托了,反正幼儿园离家也才四站路,以后我骑单车接送吧。”
当天,他就把钱汇了出去。
不久,他又收到学生的信,当然是口口声声要报答他。
后来,这学生再次来信,说他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可家里人跑断了腿也没法子凑齐几千块学费。他看了,双眉紧巴巴拧着。妻子看完信,说:“再帮人家一下吧。想当年,我们也参加过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人家运气比我们好,要是我们也成功挤了过去,啧,也不会待在这活不活死不死的厂子里了。”
他说:“可我们也凑不齐现钱。”
“找楼下老张借吧。”
“这钱说借就能借到?”
“嗯,老张不是看中我们那间小门面房了吗?卖给老张算了。”
“我先前有个想法,要是厂子真的不行了,还可以把小门面房改成一家小饮食店。”
“可眼前碰上火烧眉毛的事。”
他犹豫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爬起床就去找老张。没多久,他拿着一沓钱回来了。
那学生又来了一封信,说全家人都非常感激他,全家人都要报答他。学生还发誓,大学毕业后一定要给他直观的回报。
“什么是直观的回报?”妻子问。
他一笑:“不是东西就是钱。十有八九是钱吧。”
“这孩子!”妻子虽然觉得那钱不能收,但学生这封来信让她感到很满足。
终于,那学生再上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
那学生又来了信,说自己家里遭了灾,几头牛冻死了,弄得最后一个学期也没法再上了。他呆了,怎么办呢?妻子得了急性肾炎,一直在吃药。眼前,他正打算去给妻子买下一个疗程的药。而且,他手上也只有给妻子买药的这笔钱了。
他叹了一口气,出了门。回来时,手中提着一袋子药。
当妻子吃了新买回的药几天后,他在睡觉前问妻子:“吃这药没什么反应吧?”
“没有,跟上回的药一样。”
他咬了一下牙,又问:“这回的药你还是一次吃两粒?”
“嗯。”
“跟上回的药相比,这回的药要一次吃四粒才符合医嘱。”
“我知道,你这回买的药单位含量比上回的小了一半。”
他一惊:“那你怎么不说我?”
“我看到了那个学生的来信,我猜,你肯定把钱省下一半给那学生了。你做得对,最后一把拼了老命也要帮!”
这晚,他的眼睛湿了。
后来,那学生来信,说自己与母亲一起要来他家。他跟妻子说:“这家人也太性急了,才毕业就要登门报答。”妻子也挺感动,说:“不管怎么样,给钱就不能收。才毕业几天,会有几个钱呢?”
没几天,学生和母亲来了。
母亲说:“我这儿子不好开口,我这当娘的就陪着来了。”
他一时还困惑着:“还有什么不好讲的?”
“你的大恩大德,我们是要报答的。唉,只是毕业半年了还没有找到一只好一点的饭碗。帮忙帮到底,这次只好再请你这位城里的大恩人在城里帮他找一只结实的饭碗。”
他蒙了,脑海里一片空白……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最突出的手法是语言描写,此外还运用了细节、心理等多种手法。
B.对比手法是本文的又一大亮点,主人公夫妇与学生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C.这篇小说中的学生母子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他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对主人公夫妇的身份不了解,一方面是出于无奈。
D.这篇小说线索分明,一条主线贯串全文。

E. 这篇小说既有赞扬又有批判,赞扬的是主人公夫妇,批判的是学生母子。
这篇小说在结构上颇具特色,开头和结尾更是巧妙,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开头和结尾的妙处。(6
分)
本文用“报答”作为标题,含义深刻,试作简要分析。
主人公夫妇是一种怎样的人?人们对他们帮助别人的行为基本赞同,但也有人认为仅仅给予物质
上的帮助是远远不够的,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你觉得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人?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下列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鸿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还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阻碍了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所以知识的责任问题,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注意。我们忝属于所谓知识分子,尤其觉得这是一个切身问题。
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是要有自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譬如在实验室里试验炸药的人,被炸伤或炸死者,不知多少;到荒僻的地方调查地质、生物、人种的人,或遇天灾而死、或染疾而死、或遭盗匪蛮族杀害而死的,也不知多少。他们对从这种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自然更觉得亲切而可以负责。西洋学者发表一篇学术报告或论文,都要自己签字,这正是负责的表现。
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它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他就因此受了教会许多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教会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判火刑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锒铛,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由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历史的先见》,学林出版社,有删改)

1.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负起知识的责任,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人生观,养成道德的勇气。

B.

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应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

C.

有学者签字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就是负责的思想。

D.

历史上的一些知识分子在坚持真理时不惧牺牲,是出于对知识的责任感。

E.

文中用布鲁诺、伽利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科学真理的发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进步。

2.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 掌握了再多的知识,如果不能"指挥物质生活",同样不能被称作知识分子。
B. 从艰苦危难之中得来的思想总是让人觉得亲切,因此是负责的思想。
C. 某科学家经过严密的论证,得出了划时代的科学真理,虽然一直没有拿出来发表,但他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
D. 拥有天然的禀赋、国家民族的赐予、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这样的人就配称作知识分子。
3.

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4.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