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谈话,但是自己却不会讲话。他受到损伤的部位是
A.脑干 | B.大脑皮层的S区 | C.大脑皮层的H区 | D.小脑 |
下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 |
B.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
C.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
D.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
春天日照逐渐变长,多数野生鸟类进入繁殖期。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光是野生鸟类进行繁殖活动的重要环境因子 |
B.鸟类的繁殖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 |
C.只能在鸟的性腺处检测到B物质的存在 |
D.在下丘脑和垂体上都存在物质C作用的受体 |
将记录仪的两个电极分别放置在神经纤维膜外的a、c两点,c点所在部位的膜已被损伤,其余部位均正常。下图是刺激前后记录仪指针的偏转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产生与膜对Na+的通透性改变有关 |
B.被损伤部位c点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
C.兴奋传到b点时记录仪的指针将向左侧偏转 |
D.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
离体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图1表示该部位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2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K+借助膜上的Ⅱ,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 |
B.b→c过程中,大量Na+从细胞膜①侧移到②侧,不耗能 |
C.d→e过程中,K+从①侧向②侧移动,同时Na+从细胞膜②侧向①侧移动,耗能 |
D.b点时,细胞膜①侧电位比②侧高 |
某种有机磷农药能使突触间隙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分解乙酰胆碱)活性受抑制,某种蝎毒会抑制Na+通道的打开。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其中a为突触前膜,b为突触后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Na+内流且不需要消耗ATP |
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Na+通道大量开放 |
C.若使用该种有机磷农药,则在a处不能释放乙酰胆碱 |
D.若使用该种蝎毒,则能引起b处形成动作电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