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若父母的1号染色体分别如下图所示,不考虑染色体交叉互换,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基因控制的性状 |
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 |
|
红细胞形态 |
E:椭圆形细胞 |
e:正常细胞 |
Rh血型 |
D:Rh阳性 |
d:Rh阴性 |
产生淀粉酶 |
A:产生淀粉酶 |
a:不产生淀粉酶 |
A.他们的孩子1/2为椭圆形红细胞
B.他们的孩子是Rh阴性的可能性是0
C.他们的孩子中可能会出现椭圆形红细胞且能产生淀粉酶的表现型
D.他们的孩子中有1/4能够产生淀粉酶
(海南卷.3)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
(上海卷.6)如图显示物质P和Q跨膜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P可能是氧气 | 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 |
C.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 | D.物质P和Q出细胞未必都捎耗能量 |
(海南卷.10)取生理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新鲜叶片若干,去除主脉后剪成大小相同的小块,随机分成三等份,之后分别放入三种浓度的蔗糖溶液(甲、乙、丙)中,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的浓度变小,乙的浓度不变,丙的浓度变大。假设蔗搪分子不进出细胞,则关于这一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前,丙的浓度>乙的浓度>甲的浓度 |
B.乙的浓度不变是因为细胞内蔗糖浓度与乙的浓度相等 |
C.实验中,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的水分移动属于协助扩散 |
D.甲、丙的浓度变化是由水分在细胞与蔗糖溶液间移动引起的 |
(课标II卷.3)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
D.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
(课标II卷.1)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
温度(℃) |
离子相对吸收量(%) |
空气 |
17 |
100 |
氮气 |
17 |
10 |
空气 |
3 |
28 |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