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之口,他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理论能被认可,离不开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列关于该理论被认可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大力干预经济政策 |
B.20世纪70年代末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果 |
1933年罗斯福政府批准了《房产主再放款法》,成立房产主贷款公司,发放贷款给城市小房主,帮其赎回抵押的房屋,后又通过《房产主贷款法》(1934年)和《国家住宅法》给小房主提供小额修房贷款,并使部分市民可以租到房价低廉的住宅。这些举措()
A.加强了美国垄断组织的统治地位 |
B.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的困境和不满 |
C.通过增加政府财政开支来增加就业 |
D.整顿金融秩序,为新政的推行奠定基础 |
美国历史学家洛克腾堡说:“1933至1938年这六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巨变。”“制度上的巨变”主要表现是()
A.实行计划经济 | B.普遍推行国有化 |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D.社会福利成为公民权利 |
英国某史学家说20世纪的某一时期:“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作者的言论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A.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
B.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
C.20世纪70年代滞涨现象困扰欧美各国 |
D.20世纪80年代福利国家制度弊端丛生 |
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对柯立芝上述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
A.压制民意,破坏民主制度 | B.反对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
C.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D.加剧贫富分化,激化社会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