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 B.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 D.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 | 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 B. |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
C. | 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 D. |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
侯外庐在回忆录中说:"抗战年代的西南大城市,聚集着中国那个年代大多数的学者和文化人。重庆、成都、昆明、桂林,乃至一些县城和乡村,集中各种科学家和各类学者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今日也难再现。"这反映了抗战时期
A. | 文化教育重心的转移 | B. | 文化统制政策的确立 |
C. | 文化教育的无序状态 | D. | 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 |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 | 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 B. | 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
C. | 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 D. | 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 | 生产关系的变革 |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
C. |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 D. | 金融资本的发展 |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 | 林则徐、魏源 | B. | 康有为、梁启超 |
C. | 孙中山、章太炎 | D. | 陈独秀、胡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