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是对原文人物性格、艺术手法的分析及相关内容的概括,有不恰当的( )
| A.“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记录历史人物的一大亮点,这种“实录”感使得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显得真实饱满。比如写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言行,除了表现其直率.守诺之长,还着力表现其刚愎.寡谋之短。 |
| B.“怒斥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侧面。作为一个侠士,他必然以“言必信,行必果”自高,容不得别人对他的操守有所怀疑。太子的不信任,使得荆轲在临行前一反平素的沉着,在尚未计出万全的情况下,仓促前行,而导致最终的败局。 |
| C.“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接着就侵犯秦国,提醒秦伯对此现实不能不存戒心。 |
| D.司马迁在刻画项羽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刘邦的狡诈,对内奸绝不留情衬其直率、宽宏大度,用范增的多谋、急躁衬其短视、刚愎,故虽寥寥数语,项羽仍显得形象鲜明,富有神采。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勾当勾留勾连勾魂摄魄 | B.结拜领结结实张灯结彩 |
| C.累赘累卵累及果实累累 | D.行署行商行星行尸走肉 |
与“大命将泛,莫之或止”的“莫”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至莫夜月明 | B.其事体莫须有 |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 D.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与“弥天大谎”的“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B.弥留之际,留言示我,虽三言两语,不啻暮鼓晨钟,振聋发聩 |
| C.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 D.仰之弥高 |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B.云霞明灭或可睹 | C.或王命急宣 |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
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国”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B.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 | C.等死,死国可乎 | D.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