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论语·八佾》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请结合上述语段,说说孔子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
欧阳修
皇佑四年五月甲子,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其年十有二月壬申,葬于河南尹樊里之万安山下。
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遂中乙科,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公为将,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数万户。于庆州城大顺以据要害,夺贼地而耕之。又城细腰、胡芦,于是明珠、灭臧等大族,皆去贼为中国用。自边制久,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所在,贼不敢犯。
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凡公者,皆指为党,或坐窜逐。及吕公复相,公亦再起被用,于是二公欢然相约,力平贼。天下之士皆以此多二公,然朋党之论遂起而不能止。上既贤公可大用,故卒置群议而用之。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泛爱。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长山朱氏     适:往,至 B.自边制久隳   隳:毁坏
C.凡公者,皆指为党直:认为……有理 D.力平贼    戮:合,并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年十有二月壬申樊哙侧其盾
B.慨然有志于天下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熟羌归业数万户沛公曰:“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D.公所在,贼不敢犯雁阵惊寒,声断衡阳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B.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C.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D.其为政/所至民多立祠画像/其行己临事/自山林处士/里闾田野之人/外至夷狄/莫不知其名字/而乐道其事者甚众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
(2)自公坐吕公贬,群士大夫各持二公曲直,吕公患之。
(3)丧其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好施,意豁如也。

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欧阳修《伶官传序》)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B.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所有的
C.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本:本来
D.此三者,吾遗也恨:遗憾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尔无忘乃父之志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方其系燕父子组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C.皆背晋以归梁因人之力敝之,不仁
D.其所以失之者尔三矢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涵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题目。(每小题2分)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
B.而人之所罕至焉罕:极少。
C.夫夷以近夷:平安。
D.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下列句中与“非常之观”的“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⑤褒之庐冢也⑥遂与之俱出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⑧何厌之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8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某。虏赵王迁及齐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居代雁门,匈奴备:防备
B.赵王李牧让:指使
C.王用臣必:一定要
D.悉习战勒:统率、组织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李牧用兵蓄势待发的一组是
①常居代雁门,备匈奴②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③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④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⑤牧杜门不出⑥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并“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以及“赵王乃使赵某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这些事例充分表面了李牧坚持固执的一面。
C.李牧复职后,依照王令施行严守政策。匈奴仍认为他是胆怯,后来他一战大败匈奴,使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的边境的城池。
D.李牧不仅能守,而且善战。大战匈奴,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准备措施,以充实强化自己,引诱麻痹敌人,最后战术得当,击败了入侵者。

请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 季氏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谦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巨等。
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
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命谦口数其罪效:一一列举
B.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以:于,在
C.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听:听从
D.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雅:平素,向来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为了表现于谦政绩卓越的一组是()
①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②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遗御史捕之
③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 ④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
⑤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 ⑥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知道于谦堪当重任,所以在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的时候,亲自授意,破格提拔他担任兵部右侍郎,去做河南、山西巡抚。
B.于谦做河南、山西巡抚时,严厉的措施和宽缓优惠的政策都得到了推行,太行山一带的盗贼都躲藏起来,不敢作恶了。
C.于谦每次进京入朝奏事,都两手空空,不对朝中官员行贿,所以朝中的一些权贵都对他感到不满。
D.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于谦请求发放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一些年纪大的官员负责监督管理。

请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
(2)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
(3)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面线的部分断句。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