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应浙江督军吕公望邀请,赴浙江观钱塘江大潮时发出的感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思想中“潮流”的是
| A.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之主张 |
| B.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之主张 |
| C.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君主立宪之主张 |
| D.义和团的扶清灭洋之主张 |
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
|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
|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
|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 D.“涤二百六十年之膻腥,复四千年之祖国” |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这段文字应出自
| A.《警告青年》 | B.《文学改良刍议》 |
| C.《文学革命论》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
|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魏源 | B.王韬 |
| C.宋教仁 | D.胡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