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7处)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清代刘开《问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虞:忧虑,忧患 |
B.斩之以徇 徇:谋求 |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典:主持,主管 |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省阅:审视阅览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代韩绛为御史中丞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因收陶、奭抵罪蒙故业,因遗策
C.久乃起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议者以比刘宽、娄师德。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
B.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
C.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
D.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
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A.①③⑤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
D.赵概秉性平各,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句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
⑵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童华,字心朴,浙江山阴人。雍正初,为知县。时方修律例,大学士朱轼荐其才,世宗召见,命察赈直隶。乐亭、卢龙两县报饥口不实,华倍增其数。怡贤亲王与朱轼治营田水利,至永平,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王器之。寻授平山知县,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擢真定知府,权按察使。以前在平山发粟事,部议免官,特诏原之。
怡贤亲王奏以华理京南局水利,华度真定城外得泉十八,疏为渠,溉田六百亩,先后营田三百余顷。滏阳河发源磁州,州民欲独擅其利。自春徂秋,闭闸蓄水,下游永年、曲周滴涓不得。时改州归直隶,以便控制。华建议仿唐李泌、明汤绍恩西湖遗规,计板放水,数县争水之端永息。华又以北人不食稻,请发钱买水田穀运通仓,省漕费,民得市稷黍以为食,从之。
调江苏苏州,会清查康熙五十一年以来江苏负课千二百余万,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巡抚怒曰:“汝敢逆旨耶?”对曰:“华非逆旨,乃遵旨也,上知有积欠,不命严追而命清查,正欲晰其来历,查其委曲,或在官,或在役,或在民,或应征,或应免,了然分晓,奏请上裁,乃称诏书意。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今请宽三月限,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巡抚从其请,乃尽释狱系千余人,次第造册请奏。时朝廷亦闻江南清查不善,下诏切责,如华言。
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上意解,命往陕西以知府用。署肃州,佐经略鄂尔泰屯田事,凿通九家窑五山,引水穿渠,溉田万顷。以忤巡抚被劾罢官。乾隆元年,起福州知府,调漳州。颇好长生术,招集方士,习丹家言,复劾罢归。数年卒。
(选自《清史稿·循吏二》,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滦河形势,华对甚晰。形势:河流状况。 |
B.以前在平山发粟事。以前:从前,以往。 |
C.当部居别白,分牒以报。部居:分门别类。 |
D.次第造册请奏。次第:依照顺序。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B.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C.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D.浙江总督李卫尝捕人於苏/华以无牒不与/卫怒/蜚语上闻/世宗召见/责以沽名干誉/对曰/臣竭力为国/近沽名/实心为民/近干誉/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童华心怀百姓,做事敢于担当。他去检察赈灾事宜,发现乐亭、卢龙两县上报饥荒人口不实,就增加了一倍的数额;在平山闹灾时,来不及等上级同意,就开仓济民。 |
B.童华尽职尽责,管理有方。他在治理水利时,把泉水疏通为渠,灌溉了六百亩田地;采用正确的办法解决民间纷争,因地制宜,节省开支,方便百姓。 |
C.童华刚直敢言,不媚上官。任职苏州,他反对巡抚附和朝廷强征拖欠赋税的做法,并极力建议缓期清查,最终巡抚采纳了他的建议。 |
D.童华不畏权贵,仕途不顺。当受到李卫谗毁时,他敢于为自己辩解,得到世宗理解;他一生官场数度起伏,晚岁终老田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督责急,逮捕追比无虚日,华固请宽之。
(2)今奉行者不顾名思义,徒以十五年积欠立求完纳,是暴征,非清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选庶吉士。母丧里居,遵义杨隆喜反,斥家财募壮士八百捍乡里。服阕,会苗、教蜂起,巡抚蒋霨远奏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复平越、独山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罢遣所募兵。亏饷巨万,乃陈五百金案上,语众曰:“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徒手归,奈何?”众泣曰:“公毁家纾难,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同治二年,擢山东按察使。会僧格林沁治兵鲁、豫间,令击河北宋景诗。旋劾其擅议招抚,部议降三级。又明年,迁布政使。僧格林沁战殁曹州,坐法再干议,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复摭他款弹之,事下曾国藩,国藩白其无罪。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时捻①趋海澨,李鸿章建议筑墙胶莱河,宝桢会军蹙之。六年,东捻走濰河,东军王心安筑垒方成,而堤墙未竣,捻长驱渡河,宝桢以闻。上怒,鸿章交部议,宝桢亦褫②职留任。先是东军守濰河,本皖将潘鼎新汛地。皖军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诏斩心安,宝桢抗辩,乃宥心安而责鸿章;宝桢复屡疏相诋,于是上益责鸿章忌刻纵寇矣。明年,西捻趋定州,近畿震动。宝桢闻警,即驰至东昌,率骑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粮,倍道北援,捻遂南溃。是役也,朝廷遣宿卫之旅出国门备寇,统兵诸将帅皆获谴让,而上独以宝桢一军猝出寇前,转战雄、任、深、祁、高、肃间,复饶阳,功最盛,数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
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 成都将军恒训覈覆堤工,亦摭及盐运病商民、流弊大,宝桢抗辩。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益兴积谷,严督捕。治蜀凡十年,初莅事时,郭内月有盗劫,至是诛匪几尽,声为道不拾遗。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宝桢严刚有威。其初至山东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敬铭闻之,大称异,至之日,亲迓于郊。自是事无大小,皆咨宝桢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与沈葆桢并称,尤励清操。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子五人,体常尤著名,官广东布政使。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①捻“捻”即“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②褫:剥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君共事久,今库馈诎诎:穷尽,匮乏。 |
B.坐法再干议干:干预,干涉。 |
C.宝桢会军蹙之蹙:逼迫,逼近。 |
D.而其诛安得海事尤著人口著:登录、登记。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颇贵倨/见司道官不设坐/宝桢投谒/告材官启王/坐则见/否则罢左右/皆大惊/王服其强/为改容加礼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宝桢散尽家财招募壮士拱卫乡里,在遣散壮士时,他直言亏钱的饷银无法偿付,大家有感于丁宝桢毁家纾难的无私付出,纷纷放弃饷银离开。 |
B.丁宝桢早年宦海浮沉,多次被贬,曾因与捻军长期对垒时修筑防御工事不利,被革职留任,因为直言上谏,保护了王心安,却使皇帝错误处罚了李鸿章。 |
C.同治七年,西路捻军进攻到京城附近,丁宝桢率领一千骑兵,三千步兵,火速北上,转战数地,收复失地,得到皇帝的屡次褒奖,加官为太子太保。 |
D.丁宝桢性情刚正严明有威严,不屈服于权贵,磨砺自己清廉的节操,家无余财,后世说起官吏的作风和治绩,经常把他和沈葆桢放在一起称赞。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巡抚阎敬铭夙高其能,至是乞休,举以自代,遂拜巡抚之命。
(2)上虑宝桢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寻予实授。宝桢弥自警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选自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从:使跟随,率领。 |
B.文方成草方:刚刚。 |
C.微指左公处微:暗中。 |
D.无俟奸人构陷俟:提到,说。 |
以下各项,都表示左光斗“忠毅”的一组是()
①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②面额焦烂不可辨③乃奋臂以指拨眦
④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⑤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⑥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A.①③⑥ | B.③④⑥ | C.④⑤⑥ | D.③⑤⑥ |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左光斗负责京城一带的学政,一次在一座古寺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书生,这个人就是史可法。 |
B.左光斗非常赏识史可法的才华,考试中当面判定史可法为第一名,并且认为以后能继承自己志向的,除了自己的儿子外,就只有史可法。 |
C.后,左光斗受到魏忠贤的陷害,被关进东厂监狱。史可法化装成一个打扫垃圾的人,到狱中去探望。 |
D.当左光斗知道探监的是史可法,他怕史可法受到牵连,怒不可遏,言词严厉地把史可法赶出牢房。 |
把文中划线的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⑵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传于时。翱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倜傥有大节。
会文丞相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谘事参军。及宋亡,天祥被执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号相类,则失声哭。有严子陵台,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登,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
翱独嗜佳山水,所至即造游录。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寻隐者方凤、吴思齐,昼夜吟诗不自休。其诗直溯盛唐而上。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至元甲午,去家武林西湖上,前代遗老尚多存者,咸自诧见翱晚。明年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濒死,属其妻刘氏曰:“吾去乡千里,交游惟方韶卿、吴子善最亲,不翅兄弟。慎收吾文及吾骨授□。”韶卿即凤,子善即思齐。已而凤等果至,葬翱子陵台南,以文稿殉,伐石表之曰:“粤谢翱墓。”
赞曰:翱一布衣耳,未尝有爵位□朝。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若亡所容其身。翱不负天祥,肯负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昔田横不降汉,拔剑自刭,客之从死者五百人。若翱之志,其有类横之客者非邪?
(选自《宋学士文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被执以死执:捉拿 |
B.属其妻刘氏属:通“嘱”,嘱咐 |
C.伐石表之曰表:一种文体 |
D.客之从死者五百人从:跟从 |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翱挟酒□登
②慎收吾文及吾骨授□
③未尝有爵位□朝
A.而之与 | B.以之于 |
C.而其于 | D.以其与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
B.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
C.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
D.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翱精通《春秋》,并著有作品《春秋衍义》、《左氏辩证》,名传一时,但没能考中功名。 |
B.谢翱祭奠文天祥时,多次嚎啕痛哭,并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 |
C.谢翱的文学造诣高,执著于诗文,当他挥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
D.谢翱离开当地来到武林西湖居住,前朝的遗老还都活着,他们都觉得与谢翱相见恨晚。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
②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谢翱“有大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