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伐其功伐:夸耀 |
B.争宠而心害其能害:害怕 |
C.赵不内内:通“纳”,接纳 |
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娴于辞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因谗之曰不如因善遇之 |
C.信而见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遂自投汩罗以死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文章倒数第二段详细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概括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遂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管子·立政第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力未见于国者见:表现 |
B.正道捐弃捐:舍弃 |
C.而轻赋敛轻:减轻 |
D.沟渎不遂于隘遂:通,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之所慎者四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B.德不当其位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
C.则大臣和同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
D.正道捐弃而邪事日长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A.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
B.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
C.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
D.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 |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的治理在于用人,品德不突出者不能获高薪,不能取信于民者不可以居高位。 |
B.国家的安定,取决于四个条件,不仅要靠城郭险阻来固守,还需要选贤举能、严明赏罚和重视农业生产。 |
C.国家之所以富足,取决于五个条件,只用轻收租税、薄取赋敛的办法是靠不住的。 |
D.“五事”主要讲述发展林业、水利、五谷、桑麻、六畜、瓜果、工艺制作的重要性。这“五事”乃是五项纲领性措施。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4分)
(2)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3分)
(3)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选择题12分,翻译题10分)
猛狗与社鼠
韩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①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 ( )欲( )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 )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②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③,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为猛狗而龁有道之士矣,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如此,主焉得无壅,国焉得无亡乎?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④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
【注】①升概:这里指量酒器具。②社鼠:穴居社神木俑中的老鼠。③阤zhì:崩塌。④鲧:尧时部落首领,相传治水九年未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县:悬挂 |
B.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沽怀:怀揣 |
C.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执柄:手扶拐杖。 |
D.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比周:结党营私 |
将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道之士怀其术()欲()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龁之。
A.而因则 | B.则以则 |
C.则因而 | D.而以而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猛狗阻售”“社鼠为患”的寓言故事,表达了春秋战国时士子对于治国的忧患:奸人当道,堵塞贤路,蒙蔽君主。 |
B.两个寓言故事含有事物间常常存在着不易察觉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哲理,如狗猛与酒酸之间就有某种必然关系。 |
C.尧想要传天下给舜,鲧和共工联名反对而被杀,鲧的结局与《山海经》里鲧治水无功而被杀的说法,很有些不同。 |
D.猛狗、社鼠的喻意大体一致又各有侧重:猛狗着重比喻排挤贤能的朝廷权臣,社鼠着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亲信。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4分)
(2)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3分)
(3)左右又为社鼠而间主之情,人主不觉。(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8分,翻译10分)
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浃日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俄者尽死矣。”竟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傧者易之,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擿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宋史·程师孟列传》
注:裒,聚集昃,太阳过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惧,白不可白:告诉 |
B.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劝:勉励 |
C.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行:政绩 |
D.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更:更加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 有警,率浃日乃至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 师孟奏徙于渝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C.①相踵而至② 泉涓涓而始流 |
D.① 洪、福、广、越为立生祠②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
B.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
C.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
D.徙广州/州城为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师孟在渝州任职时,适凶岁,官府不愿赈济百姓,他便假借朝廷的名义,调用储备粮,有人劝阻他,他却为了群众义无返顾。 |
B.程师孟出任江西转运使时,袁州一带发生盗患,因为内部有耳目,好久也不能把他们抓获,程师孟先整内部,然后一举擒获盗贼。 |
C.程师孟去祝贺契丹主诞辰,契丹方面却让当地官吏西向而坐,迎客的人南向而坐,而让宋使面东而坐,程师孟为保气节坚决不入席。 |
D.程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区官吏,为政简而严,罪行不重的人都不要下属去处置,对于为非作歹的人却要斩尽杀绝。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
②自日昃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
③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劝谏 |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接近 |
C.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随便看 |
D.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策:拄着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B.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乃设九宾礼于廷 |
C.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D.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归去来兮!”再回首在官时日,作者用“心为形役”的痛苦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 |
B.小舟遥遥,衣袂飘飘,写尽归田的欢愉,与“惆怅而独悲”的在官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问”一“恨”,显归意之坚,归心之切。 |
C.“松菊犹存”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出岫”之云,“倦飞”之鸟,犹言做官本来无心,“流憩”“遐观”“盘桓”,其实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 |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作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奔走以求荣华富贵,也不期望得到皇帝的器重赏识,而是回归田园,乐天知命享余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选自《论语﹒子罕》)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选自《论语﹒颜渊》)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无忧无惧?你认为上述文字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