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人拿了根拐杖,一个人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拿。晚上回来时,拿雨伞的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旅行者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淋湿,也没跌伤。你们这样是由于你们过于依仗自己的优势。”
2.—只鹿到小河边来饮水。他低下头,看着河水中自己的美丽的倒影,尤其是自己的两只又大又粗、枝杈盘曲的角,感到非常的满意。可是他看了看自己的四条腿,又沮丧地说:“只是我的腿不太漂亮,又细又弱。”突然,—只狮子不知从什么地方窜了出来,朝鹿扑了过去。鹿撒腿就往一大片空地跑了过去,狮子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可他刚一拐进林子,头就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追上来把他逮个正着。弥留之际,鹿说:“我是个地道的傻瓜!我认为丑陋软弱的,救了我,而我引以为自豪的,却断送了我的性命。”
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自拟标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每小题3分,共6分)
孟子曰:“规矩,方员之至①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②,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
【注】①至:极。②幽、厉:谥号名。譬如周幽王、周厉王。
(1)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 |
B.得到“幽”“厉”之类的谥号,就“百世不能改”,因此君主应施仁政。 |
C.人们行事是否做到“敬”“爱”,孟子认为应以“君”“臣”为标准。 |
D.曲尺和圆规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孟子由此引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观点。 |
(2)孟子说:“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公孙丑上》)请结合文段中“圣人,人伦之至也”这句话,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简答题。(100字左右)
(关公)书略曰:“……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兹特奉书告辞,伏惟照察。其有余恩未报,愿以俟之异日。”
关羽“异日”如何报答曹操的“余恩”?请简要叙述其相关情节。
子贡问孔子怎样与朋友相处,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自辱焉。”(《论语·颜渊》)请对孔子的话作解读,要解读出一定的深度。
。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相应的题目。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2)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全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态度?
。
【甲】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乙】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结合甲文,简析孔子为什么会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乙文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