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少年举进士不第,仁宗时赐进士出身,多任小吏,仕途上不得志。 ②荫yìn补:子孙因前辈功勋而得官为荫,官吏或缺被选充职为补。梅尧臣26岁时因叔父梅询荫补为太庙斋郎。 ③王文康公:王曙,宋仁宗时宰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士之蕴其所有蕴:藏 | B.犹从辟书辟:征召 |
C.次为十卷次:依次 | D.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 掇:采取,择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盖愈穷则愈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B.辄抑于有司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其为文章其皆出于此乎 |
D.因索于其家因坐法华西亭 |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 B.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 |
C.以歌咏大宋之功德 | D.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 |
与例句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然则非诗之能穷人 | B.往往探其奇怪 |
C.出语已惊其长老 | D.辄序而藏之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提出世人的看法并加以分析,段末提出自己的观点,即“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
B.梅圣俞孩童时就显露出诗歌才华,学习六经仁义的学问后,写的文章简古纯正,但他不求取悦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 |
C.王文康曾高度评价梅圣俞的诗歌,感叹已经二百年没有这样的杰作,却没有向朝廷推荐梅圣俞,使其得到任用。 |
D.这篇书序主要论述了梅圣俞的诗歌艺术,同时表达了对梅圣俞虽才智超群却未能“得用于朝廷”的惋惜和悲叹。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成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被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早,擢知信州。震奏减拥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籍其户,劝富人分栗,使坊吏主给之。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逸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掠,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待御史陈坚劾去之。
成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不报。大兵使人入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日:“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日:“事急矣,番江门兵未舍。亟出犹可免。”震骂日:“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节选自《宋史·唐震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胜掠,自诬服掠:掠夺 |
B.州有民庸童牧牛庸:雇用 |
C.令坊置一吏,籍其户籍:登记 |
D.道同风震降风:劝说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有权贵以牒荐之者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B.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
C.童逸而牧舍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D.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 |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下面一则短文,断句恰当的一项
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
A.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 |
B.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 |
C.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 |
D.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4分)
译文:____wzy__________wzy__________wzy__________wzy____________wzy__________wzy__________wzy__________wzy______
(2)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4分)
译文:
(3)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4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共19分)
褚彦回幼有清誉。宋元嘉末,魏军逼瓜步,百姓咸负担而立。时父湛之为丹阳尹,使其子弟并着芒屦,于斋前习行。或讥之,褚彦回时年十余,甚有惭色。湛之有一牛,至所爱,无故堕厅事前井,湛之率左右躬自营救之,郡中喧扰,褚彦回下帘不视也。又有门生盗其衣,褚彦回遇见,谓曰:“可密藏之,勿使人见。”此门生惭而去,不敢复还,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拜驸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迁秘书丞。湛之卒,褚彦回悉推财与弟澄,唯取书数千卷。
宋明帝即位,累迁吏部尚书。有人求官,密袖中将一饼金,因求请见,出金示之,曰:“人无知者。”褚彦回曰:“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此人大惧,收金而去。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时人莫之知也。
褚彦回美仪貌,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每朝会,百僚远国使,莫不延首目送之,时人以方何平叔。尝聚袁粲舍,初秋凉夕,风月甚美。褚彦回援琴奏《别鹄》之曲,宫商既调,风神谐畅。王彧、谢庄并在粲坐,抚节而叹曰:“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不可得已。”
时伧人常珍奇与薛安都为逆,后又求降,明帝加以重位。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帝不从,珍奇寻又叛。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帝怒曰:“卿痴不足与议事。”褚彦回惧而奉旨。明帝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受顾命,辅幼主,粲等虽同见托,而意在彦回。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百姓赖之。既而王道隆、阮佃夫用事,奸赂公行,褚彦回不能禁也。性和雅,有器度,不妄举动,然世颇以名节讥之。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十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尚:娶 |
B.莫不延首目送之延:邀请 |
C.时人以方何平叔方:比作相比 |
D.建安王刘休仁,人才令美令:美好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褚彦回“有器度”的一组()
①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②帝与褚彦回谋诛之,彦回以为不可
③褚彦回叙其事,而不言其名 ④善容止,俯仰进退,咸有风则
⑤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⑥褚彦回同心理事,务弘俭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褚彦回的父亲带领随从们解救掉到井里的牛,场面喧闹混乱,褚彦回不喜欢这种场面,所以放下帘子来阻隔外面的混乱和喧闹。 |
B.褚彦回到袁粲家参加聚会,在风月和美的凉爽秋夜展示了自己高超的琴艺,得到了王彧、谢庄的高度赞扬,这说明褚彦回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
C.明帝在遗诏中任命褚彦回为中书令、护军将军,让他和袁粲共同接受遗命,辅佐幼主,但明帝更属意于褚彦回,由此可见皇帝对褚彦回的器重。 |
D.褚彦回和袁粲同心协力处理政事,褚彦回倡导俭约,因此百姓很依赖他,后来王道隆、阮佃夫掌权,褚彦回不能禁止,因此受到别人讥讽。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自应得官,无假此物。若必见与,不得不相启。
(2)褚彦回谓全其首领,于事已弘,不足大加宠异。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蚤食后,出门而望 “蚤”:通“早” |
B.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 “间”:中间 |
C.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诣”:到 |
D.问之常钓家,率如是“率”:大概,大致 |
下列加点的词与 “注意以取之” 的 “ 注意 ” 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D.忌不自信 |
下列对文章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钓者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又期盼大鱼的心理变化过程。 |
B.“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趣。 |
C.钓者虽然钓技不高,但他自得其乐。 |
D.文章叙述了钓者一次钓鱼的详细经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鱼之乐。 |
文言文翻译。( 10分)
⑴、翻译上文画线的句子
①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 5分 )
译:
。
②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5分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己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③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③大辟:死刑。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倒剌沙柄国柄:权柄。 | B.有劝其就试者劝:劝说。 |
C.且既经赦宥,宜释之宥:宽恕。 | D.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狱:案件。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厉的一组是()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
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 B.①③④ | C.②⑤⑥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 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 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
(2)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张公洞记
王世贞
由义兴而左泛,泊湖。湖者,洞所从首径也。夜过半,忽大雨,滴沥入蓬户。余起,低回久之。质明始霁。从行者余弟敬美,燕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张生。可四里许,抵洞,始隆然若覆墩耳。
张生者,故尝游焉,谓余当从后洞入,毋从前洞。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意尽而穿横关,险狭甚多,中悔不能达。余乃决策从后入。多列炬火前导,始委身一窍,鱼贯而下。渐下渐滑,且峻级不能尽受足。后趾俟前趾发乃发,迫则以肩相辅。其上隘,又不能尽受肩。如是数十百级,稍稍睹前行人,如烟雾中鸟;又闻若瓮中语者。发炬则大叫惊绝。巨万乳皆下垂,玲珑晶荧,不可名状。大抵色若渔阳媚玉,而润过之。稍西南为大盘石,石柱踞其上。旁有所谓床及丹灶①、盐廪者。稍东,地欹下而湿,迹之则益湿,且益洼不可究,即所谓仙人田也。
回顾所入窍,不知几百丈,荧荧若日中昧,时现时灭。久之,路几断。其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过,下上凡百余级。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石状如潜虬,如跃龙,如奔狮,如踞象,如莲花,如钟鼓,如飞仙,如僧胡,诡不可胜纪。余时惫,足益蹇,强作气而上,至石台,俯视朗然。洞之胜,至是而既矣。
张公者,故汉张道陵,或曰张果②,非也。道陵事在蜀颇著。许询贻逸少书称:“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③汉末得道之徒多在焉。”此亦岂其一耶?王子曰:“余向所睹石床、丹灶、盐米廪及棋局者,仿佛貌之耳。乌言仙迹哉! ”
(选自《王世贞文选》,有删改)
注①丹灶:炼丹的灶。② 张果:即张果老,唐代道士。③左元放:东汉末年方士左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可名状命名 |
B.迹之则益湿追踪 |
C.诡不可胜纪怪异 |
D.仿佛貌之耳表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低回久之而润过之 |
B.鱼贯而下地欹下而湿 |
C.且峻级不能尽受足且益洼不可究 |
D.石柱踞其上此亦岂其一耶 |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湖者,洞所从首径也 |
B.张生者,故尝游焉 |
C.即所谓仙人田也 |
D.张公者,故汉张道陵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湖留宿时,因为半夜下起了大雨而焦急徘徊,难以入睡,等到天亮雨停,才和五位同伴走了四里多路,抵达张公洞。 |
B.作者一行从后洞进入,沿着陡直湿滑的石阶艰难地向下行走,途中看到了晶莹的乳石和前人用过的石床、丹灶、盐廪等遗物。 |
C.张公洞狭窄险隘,低洼潮湿,洞里的乳石色彩缤纷,形状怪异,这使作者一行能既享探险之趣,又欣赏到奇幻壮丽的景观。 |
D.作者根据游洞经历和张道陵的事迹,指出“张公”既不是汉代的张道陵,也不是唐代的张果老,澄清了张公洞的有关传言。 |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忽呀然中辟可容万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为五色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者尺所或怒发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际不接者仅一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毋从前洞者,前路宽,一览意辄尽,无复余。
②洞之胜,至是而既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