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到2013年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已成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人均居民储蓄超过3万元,是人均储蓄最多的国家;居民储蓄率超过50%,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回答小题。
从上述材料中你能获得的经济信息是

A.存款储蓄是居民最好的投资方式
B.老百姓观念落后,不愿消费
C.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居民个人收入居世界前列
D.说明百姓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寄希望于增加储蓄防范风险的心理

凡事过犹不及。专家指出,一定规模的储蓄意味着有更多潜力进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过高的储蓄则说明消费低迷,经济内生动力不足,储户利益也受到一定侵损。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C.认识具有前进性和上升性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科目 政治   题型 单选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选择正确的上升环节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据《重庆晚报》报道,虽有文凭,但看不懂地图不识路,家用电器不会用,交通标志不认识……这就是新文盲。把缺乏基本生活常识和基本技能的人界定为“新文盲”,其依据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C.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决定的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许多老师反映:有不少学生把网络语言照搬到作文和日记中,如“PK(对决)”“PF(佩服)”“7456(气死我了)”等等。针对这一现象,专家认为:一个民族的书面语言必须规范,一些网络语言只是民间语言,只有经过社会生活和经典作家的选择与运用,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书面语言使用。这说明
①认识并非都是客体的反映②认识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活动同样是社会性的活动④经典作家的工作决定着书面语言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④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永恒使命。关于真理和认识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认识是不断变化的,而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认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③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真理属于认识,认识不一定是真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

《春江花月夜》第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所蕴涵的哲理有
①事物是相互联系的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③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