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本年度中央支农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重点是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奖励政策;支持实施重大农业科技工程,提高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扎实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加强对已建成项目的后续管护。通过完善一些列强农惠农富农财税政策,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应。
结合材料,运用财政作用的相关知识,分析国家财政对解决“三农”(农民、农业、农村)问题的积极意义。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了2013年10月11日至25日在山东省举办,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最新成果。让我们走进“十艺节”,领略文化的魅力。
材料一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标志((祥和))(下图),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知意为载体,即融合了山东古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又凸显了和谐祥瑞的时代风尚。CHINA首字“C”字形状,寓意中国艺术节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1)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 “十艺节”标志的创作思路说明如何实现我国文化的创新。
材料二 2013年10月29日,淄博被命名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该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打造文化发展新优势:重点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精神文化产品成果丰硕;以“创意淄博”建设为主,组织举办淄博市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创意大赛暨创意周等大型活动;深化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力争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发展成为淄博市的支柱产业。
(2)结合材料分析,淄博市打造文化发展新优势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
未来时代,数据无所不在,网络无所不至。借助宽带提升信息消费水平,实现互联互通、融合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结合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信息消费包括信息产品消费、信息服务消费和间接带动的其他领域的消费三个大类。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发挥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信息消费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二 宽带网络技术平台是提升信息消费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使用,大大拉近了人与 人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信息的网络传输速度,拓展了网络的覆盖范围,提高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使人们更为迅捷地接触到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受到不同文化的交汇与激荡。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材料三 2013年以来,面对跌宕起伏的国际战略形势,我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寓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以更大的力度、更真的诚意,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找寻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契合点,加强同周边国家合作。
(3)请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简要概括材料反映的信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
(3)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更好地弘扬珠算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环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二注:一般贸易占60%,加工贸易占20%。加工贸易是指由一国提供原材料(间或还提供有关的生产设备),并规定加工要求,交由另一国进行加工制作的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一般贸易是相对于加工贸易来讲的,指我国境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的贸易。
材料二2013年以来,全球贸易增长的动力仍然不足,我国对外贸易的进出口面临的贸易环境依然日趋复杂,我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在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同时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一些国家用限制性手段控制高新技术产品,对我国进一步扩大进口也带来一定影响。
材料三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政治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1)根据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我国企业如何利用技术创新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2)结合材料三,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意义。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10月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上丝绸之路”事实上早已存在,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其航线和南海其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它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伴随着北方少数民族的活跃以及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长足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大陆航路的分分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各国使节、商人往来频繁,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使节、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香料、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在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共同期盼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和法国,亚洲和欧洲,一起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新丝绸之路”。 “新丝绸之路”标志着中欧两个文明的再度交汇,汇聚成“思想的丝绸之路”。“思想的丝绸之路”一旦碰撞出新的火花、放射出新的光芒,必将照亮整个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分析中国在建设“思想的丝绸之路”中应作出怎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