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力争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消费的关系”的知识,说明确立上述目标的重要意义。
备受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10年10月18日在北京闭幕,会议提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请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论述我国应如何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于2011年11月8日至1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大会以“创新合作共赢发展”为主题,通过招商对接、系列论坛、展示宣传、科普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和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的品牌效应,深入推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发展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开发,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强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安徽跨越发展。
材料二:徽商主要经营盐、米、丝、茶等最为著名。引聚宗族以扩大经营,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徽商精神主要表现在: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度势趋时的竞争精神、惠而不费的勤俭精神、以义制利的奉献精神、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以众帮众的团队精神、不做“茴香豆腐干”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曼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材料三:徽商源于徽州、始于唐代,兴盛于明中叶以后,清末民初,渐趋衰落。微商正是凭着他们特有的徽商精神,从而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坎坷,乃至于发展为雄视天下的大商帮。徽商的发展不仅影响当地,也影响全国。具有600年文化的徽商,当今遍布全球,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去发扬优秀的徽商文化并传承,应该是当代徽商肩负的重大责任。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评价安徽省政府为什么要举办“中国国际微商大会”?
(2)结合材料二,从徽商经营理念和精神中谈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3)结合材料二、三,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角度说明徽商的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素有“寒极”之称。它有严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川;但实际测量结果表明,这些冰川正在以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时两倍的速度消融。
材料二:研究者认为,造成冰架融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肆意污染环境造成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专家呼吁,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遏制环境污染,阻止冰川过快地融化,避免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材料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11年12月Il日在南非德班正式闭幕。来自200多 个国家和机构的代表经过近14天的“马拉松”式谈判,4份决议艰难降生。早在11月2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就表示我国:一要明确参加了《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的承诺。二要明确非《议定书》发达国家的承诺。三要细化并落实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方面的机制安排,细化体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区别的“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和秀明度的具体安排。四是发展中国家在得到资金技术的前提下做出自主减排的承诺。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唯物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人类如何对待南极,
(2)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怎样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安徽皖新传媒公司连续两年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之际,套司董事长倪志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革命的大潮,公司已制定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积极应对新的挑战。立足自身,以采用并购重组、股权合作的方式,实现跨区域、跨媒体、跨所有制经营。还通过机制创新,按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进步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企业增效的优质资源;公司努力创新业务模式,充分运用世界先进技术,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加强管理,提升竞争力。
材料二:皖新传媒与安徽联通将以互信为纽带、以共享为基础、以共赢为目标,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同时,公司把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经济文化生活需求作为自己的使命,树立良好形象。
材料三:安徽,这个持统的农业大省,虽并未被列入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区,却根据中央精神主动自主试点,创造出令人瞩目的“安徽现象”。安徽省委、省政府认为:安徽虽不是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但可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精神,借鉴试点地区的经验和做法,自主试点,积极探索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使文化产业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之一。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皖新传媒公司是如何实现自身的发展的?
(2)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安徽省委、省政府为什么强调使文化产业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0月15日至l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中央要求,《决定》起草要充分发扬民主,注意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件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这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材料二: 全会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艺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材料三: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结合材料一,说明《决定》的起草过程蕴含了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制定《决定》的合理性。
(3)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经济意义。
(4)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文化生产者应如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