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洗和制绒是硅晶片制作的重要步骤之一,硅片化学清洗的主要目的是除去硅片表面杂质(如某些有机物,无机盐,金属、Si、SiO2粉尘等)。常用的化学清洗剂有高纯水、有机溶剂、双氧水、浓酸、强碱等。其中去除硅的氧化物,通常用一定浓度的HF溶液,室温条件下将硅片浸泡1至数分钟。制绒是在硅片表面形成金字塔形的绒面,增加硅对太阳光的吸收。单晶制绒通常用NaOH、Na2SiO3等混合溶液在75~90℃反应25~35 min,效果良好。回答下列问题
Ⅰ.(1)写出晶片制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对单晶制绒1990年化学家Seidel提出了一种的电化学模型,他指出Si与NaOH溶液的反应,首先是Si与OH一反应,生成SiO44一,然后SiO44一迅速水解生成H4SiO4。基于此原理分析反应中氧化剂为 。
(2)本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验证Seidel的理论是否正确,完成以下实验:
|
实验事实 |
事实一 |
水蒸汽在600℃时可使粉末状硅缓慢氧化并放出氢气。 |
事实二 |
盛放于铂或石英器皿中的纯水长时间对粉末状还原硅无腐蚀作用。 |
事实三 |
普通玻璃器皿中的水仅因含有从玻璃中溶出的微量的碱便可使粉末状硅在其中缓慢溶解。 |
事实四 |
在野外环境里,用较高百分比的硅铁粉与干燥的Ca(OH)2和NaOH,点着后焖烧,可剧烈放出H2。 |
事实五 |
1g(0.036mo1)Si和20mL含有lgNaOH(0.025mol)的溶液,小心加热(稍微预热),收集到约1700mL H2,很接近理论值(1600mL)。 |
结论:从实验上说明碱性水溶液条件下,H2O可作 剂;NaOH作_____ 剂,降低反应 。高温无水环境下,NaOH作 剂。
Ⅱ.在工业中利用镁制取硅:2Mg+SiO22MgO+Si,同时有副反应发生:2Mg+Si
Mg2Si,Mg2Si遇盐酸迅速反应生成SiH4(硅烷),SiH4在常温下是一种不稳定、易分解的气体。如图是进行Mg与SiO2反应的实验装置:
由于氧气的存在对该实验有较大影响,实验中应通入气体X作为保护气,试管中的固体药品可选用________(填序号)。 a.石灰石 b.锌粒 c.纯碱
(4)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X气体,再加热反应物,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反应开始后,移走酒精灯反应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待冷却至常温时,往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可观察到闪亮的火星,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既可作棉、麻、纸张的漂白剂,又可用作游泳池及环境的消毒剂。它们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某实验小组同学看到一则报道:某造纸厂误将槽车中漂白液(NaCl和NaClO的混合液,其中有效成分为NaClO)倒入盛放饱和KAl(SO4)2溶液的池中,造成中毒事件。该小组同学为探究中毒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组成员甲同学依据漂白液具有漂白消毒的性质推测,漂白液中ClO-具有氧化性。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10 mL漂白液,依次加入Na2SO3溶液和BaCl2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经检验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
Ⅱ.另取10 mL漂白液,加入品红溶液,发现溶液红色逐渐变浅,一段时间后褪为无色。
Ⅲ.再取10 mL漂白液,加入品红溶液,加入少量稀硫酸酸化后,观察溶液红色立即变为无色。
①由实验Ⅰ得出ClO-具有氧化性,写出相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比实验Ⅱ和Ⅲ说明ClO-氧化性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成员乙同学依据(1)中的实验提出:漂白液在酸性溶液中有Cl2生成,为此进行如下实验:
首先,他利用pH计分别测得漂白液pH>7,饱和KAl(SO4)2溶液pH<7。然后用下图所示的装置继续实验,探究漂白液在酸性溶液中是否能反应生成Cl2。
①在测定漂白液pH的实验中,乙同学没有选择pH试纸的理由可能是__________;
②若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烧瓶中加入硫酸,不久烧瓶中有黄绿色气体产生。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烧瓶中加入饱和KAl(SO4)2溶液,预计只有观察到以下现象__________,才能说明漂白液与酸性溶液混合会产生Cl2。
(3)为了进一步了解漂白液生产和保存的实际意义,小组其他成员还研究漂白液的稳定性,他们查阅资料,下图是30℃时,pH=11的漂白液中NaClO的质量百分含量随时间变化图:
①分析分解速率v(Ⅰ)与v(Ⅱ)的大小关系,原因是
②4d~ 8d,Ⅰ中v(NaClO)=mol/(L·d)(常温下漂白液的密度约为1g / cm3,且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信息时代产生的大量电子垃圾对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某课题小组根据废旧显示屏玻璃中含SiO2、Fe2O3、CeO2、FeO等物质,他们设计如下流程,以此玻璃粉末为原料,制得Ce(OH)4和硫酸铁铵矾[Fe2(SO4) 3·(NH4) 2SO4·24H2O]。
已知:Ⅰ.酸性条件下,铈在水溶液中有Ce3+、Ce4+两种主要存在形式,Ce4+有较强氧化性;
Ⅱ.CeO2不溶于稀硫酸,也不溶于NaOH溶液。
回答以下问题:
(1)反应①加NaOH溶液,玻璃粉末中的(写化学式)转化为可溶性物质。
(2)反应②中H2O2的作用是。
(3)反应③的离子方程式是。
(4)已知有机物HT能将Ce3+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该过程可表示为:
2Ce3+(水层)+ 6HT(有机层)2CeT3 (有机层)+ 6H+(水层)
从平衡角度解释:向CeT3 (有机层)加入H2SO4 获得较纯的含Ce3+的水溶液的原因是。在实验室中进行萃取分液操作必需的仪器有铁架台(含铁圈)、_______________,振荡,静置,当液体分层后,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以下四种溶液中,NH4+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填字母)。
A.Fe2(SO4) 3·(NH4) 2SO4·24H2O | B.(NH4) 2CO3 |
C.(NH4)2SO4 | D.NH4HSO4 |
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可选药品:浓硝酸、3 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
2NO2+2NaOH====NaNO3+NaNO2+H2O
(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
、、。
(2)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装置②的作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若①中消耗铜片12.8g,产生的氮氧化物与O2完全反应转化为硝酸,试计算消耗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为L。
(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选填序号字母)。
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
B.加水稀释该绿色溶液,观察绿色变化 |
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 |
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 |
实验室制取SO2的反应原理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测定SO2转化为SO3的转化率:
转化率=
二氧化硫熔点(℃):-72.7,沸点(℃):-10
三氧化硫熔点(℃):16.8,沸点(℃):44.8
(1)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气体左右的方向)是
→→→→→→→(填各接口的编号)。
(2)实验时甲仪器的作用是。
(3)从乙处均匀通入O2,为使SO2有较高的转化率,实验时Ⅰ处滴入浓硫酸与Ⅱ处加热催化剂的先后顺序是。
(4)Ⅳ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5)用n mol 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进行此实验,当反应结束时,继续通入O2一段时间后,称得Ⅲ处增重mg,则本实验中SO2的转化率为。
NO很容易与许多分子迅速发生反应,科学家发现在生物体中不断地产生NO,用于细胞间传递信息;NO还参与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以及中枢和外围神经系统的调控。
Ⅰ.(1)实验室用金属铜和稀硝酸制取NO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O是有毒气体,某学生为防止污染,用分液漏斗和烧杯装配了一套简易的、能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NO气体发生装置,如图所示。
①实验室若没有铜丝,而只有小铜粒,在使用上述装置进行实验时,可用丝状材料包裹铜粒以代替铜丝进行实验,这种丝状材料的成分可以是________(填选项编号)。
A.铁 | B.铝 | C.铂 | D.玻璃 |
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反应进行,在分液漏斗中实际看到的气体是红棕色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以下收集NO气体的装置,合理的是________(填选项代号)。
(4)假设实验中12.8 g Cu全部溶解,需要通入标况下________L O2才能使NO全部溶于水。
Ⅱ.用金属铜制取硝酸铜,从节约原料和防止环境污染的角度考虑,下列4种方法中最好的是________(填“甲”、“乙”、“丙”或“丁”)。
甲:铜硝酸铜
乙:铜硝酸铜
丙:铜氯化铜
硝酸铜
丁:铜氧化铜
硝酸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