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即被感知”。上述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
①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实在,当成是第一性的东西
②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③把物质归结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④认为意识不能离开物质而孤立存在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2012年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人口问题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各国政府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情出发,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或抑制生育、或鼓励生育,或经历由抑制生育到鼓励生育政策的转变。这说明
①矛盾特殊性通过普遍性得以体现②主客观要做到具体地历史地统一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④价值判断和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沿袭多年的GDP硬性目标“隐居”了。有关人士指出,这不是说我们不再关心GDP增长的“快”,而是在当前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强调经济发展的“好”,避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快”。这说明
①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②变化就是发展 ③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2011年11月,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后重返地球。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针对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关键性技术问题展开集中攻关。本次成功对接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二阶段的重要一步,为后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我国的航天工作者
①把握了矛盾主要方面,揭示了事物的性质
②注重量的积累,为质变准备必要前提条件
③集中优势力量,解决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
④把握固有联系,建立人为事物的主观联系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三位一体”总体布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加“社会建设”,总体布局拓展为“四位一体”;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又拓展为“五位一体。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蕴含的哲理是
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彰显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