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书画的装裱
书画装裱是伴随着书画创作产生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工艺。
至迟在两晋时代,书画装裱进入初创时期,在选材、样式及技法上还并不完善。南北朝时,书画装裱有了初步发展,产生了卷轴这种装裱样式。 唐代,以人物、山水、楼宇为题材的大幅绘画勃然兴起,书画装裱获得了很大发展,产生了卷轴和册页这两种新的装裱样式。五代历史非常短暂,但绘画艺术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由于画绢幅面的扩大,大型绘画的创作成为可能。一些作品成为屏风的装饰,而后人可能在对屏风修理的过程中,将其以单幅作品的形式进行装裱和收藏。
宋代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宋代帝王十分喜好书画,在宫廷内设立翰林图书院,以奉绘事;同时又设立装裱书画的作坊,制定装裱书画的格式。此时,书画装裱工艺进入成熟阶段,装裱样式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著名的“宣和装”手卷。随着丝织技术的发展,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为书画装裱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被广泛用作装裱材料。不过,著名书画家米芾认为:绢比纸耐磨,书画展开和卷起过程中二者的相互摩擦容易导致书画磨损。因而,他主张以纸来托裱书画,他的这种观点对后世书画的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明朝皇帝把仁智殿作为御用画院,并设立了专门从事书画装裱的机构。此时,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通晓诗文书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以苏州为发祥地的“苏裱”开始兴起并广受推崇,书画装裱出现了“普天之下独逊吴中”的景象。在书画装裱样式方面,原有的手卷、册页等在装裱样式上更加完备,挂轴画已经基本定型并开始普及,万历年间在挂轴的基础上,产生了对联这种新的装裱样式。在装裱理论方面,周嘉胄所著的《装潢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书画装裱理论著作。
书画装裱因为所在的地区以及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加上装裱格调、工艺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清代出现的“京裱”与“苏裱”并称为中国书画装裱的两个主要流派。“京裱”古朴庄重,讲求防燥、防裂;“苏裱”工艺精湛,用料考究,讲求防霉、防蛀,直至今日,这两个流派仍然影响着中国的书画装裱。
书画装裱能够更好地表现书画的艺术魅力,使书画得以长期保存,对繁荣传统文化发挥着独特作用。《五牛图》《清明上河图》等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很大程度上是经过装裱与修复的缘故。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 |
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
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
D.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
B.《装裱志》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
C.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 |
D.“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 |
B.讲求防燥与讲求防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 |
C.社会对“苏裱”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 |
D.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关中国文学叙事学的几点看法(节选)
格 非
首先,我要讲讲“作者”问题。为什么要说“作者”问题?我先说一个小的概念。依赛亚•伯林曾经打过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刺猬,另一种人是狐狸。伯林显然是有所指的,他分析的对象是谁呢?是列夫•托尔斯泰。他说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他自己硬要当刺猬。
在我所了解的作家里面,托尔斯泰可能是最复杂的一个。他的思想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他非常关心农民,想着要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农民,可是骨子里对农民又非常憎恶,根本瞧不起农民;他整天讲道德、正义,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虚无主义者;他是一个东正教的信徒,可是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面,他确实为那个婚外恋、红杏出墙的安娜辩护。因此,伯林认为,托尔斯泰本人写得最好的部分就是彼得堡、莫斯科的简单的日常生活,写那种少男少女和他们的爱情故事,非常美好。可是,老托尔斯泰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他要概括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因此,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
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中国古代的小说,我认为古代小说就是一群狐狸,文类各异,趣味不一,没有人拿它们当回事。但是到了现代,小说却突然要去做刺猬了,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小说的写作的动机与过去突然不一样了。例如,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
我曾经还和蔡翔先生讨论,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从1918年鲁迅的《狂人日记》开始的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我看来,至少吴趼人的短篇小说已经非常现代了。他的小说不管是白话文的熟练程度,还是叙事技巧,一点也不亚于鲁迅。不过我所关心的问题不在这儿。我觉得大家普遍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严格地讲,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什么短篇小说,有的只是残丛小语、道听途说,或者是传奇、志怪、小品、话本、拟话本、变文、鼓词、箴规和遗闻趣事。其实,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可惜,文学界对于这样的大问题却没有好好去梳理。
我要问的是: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强调小说的社会性的?什么时候小说又突然成了救国救民的载体?1902年,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发达。我们今天觉得这样的题目会很可笑,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有什么关系?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小说的重要,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做过小说研究。例如,胡适就是做小说考证出身。胡适的文学观念、见解无甚高明之处。这个人好像不太适合搞创作,谨严有余而性情不足,文学上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好像确实有问题。他说中国最好的小说是《九命奇冤》,当然是不着调的说法。但是胡适这个人非常可爱。他有一整套的理路,他在启蒙运动中贡献巨大,是一个很理性的知识分子。他在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巨大。这篇文章涉及到文学的社会性问题。文学要写什么,什么东西可以进入文学描写的范围,他都代作家做了规定。文学在启蒙过程中加入进来,变成科学和民主的忠实的鼓吹者,变成建立民族国家的马前卒。就连沈从文在写《边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重塑民族灵魂”!
(《文学教育》2009年第二期)文章中提到的“刺猬”和“狐狸”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思想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 |
B.依照伯林的观点来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小说不是刺猬,没有人拿它们当回事。 |
C.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因此,鲁迅写小说就是要去做刺猬了。 |
D.伯林说老托尔斯泰是狐狸做了刺猬的事情是指非要去写什么宏大的史诗。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举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例子是想证明托尔斯泰本来就是一个狐狸。 |
B.作者认为大家将中国短篇小说与古代小说看成一回事,这是很大的误解。 |
C.文学界认为中国的短篇小说是和民族国家的建立,特别是启蒙运动一起出现的。 |
D.沈从文在写《边城》这样的唯美小说时,居然也要想做刺猬。 |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个年代,我国的大学者,几乎无一例外都做过小说研究,说明在他们看来小说是重要的。 |
B.鲁迅说过,他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这说明他写小说的动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 |
C.胡适在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巨大,原因之一是他把文学描写的范围,都代作家做了规定。 |
D.梁启超认为,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是小说不发达;而作者认为国家发不发达跟小说没有什么关系。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胶东文化与齐文化
王志民
齐鲁文化是一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并作出了特殊贡献的区域文化。它并不是一个独立单一的文化单元,而是主要由齐文化、鲁文化两支渊源有别、特色各异的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复合型文化圈。从空间上讲,这个文化圈应由三个中心文化区域组成。一是潍、淄流域,二是汶、泗流域,三是胶东半岛。正是这三大中心区域文化在漫长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融合,才使齐鲁文化形成如此丰实深厚、绚丽多彩的历史面貌。而以广淼无际的大海与草丰林茂的山地丘陵交相辉映为主要特点的半岛自然环境,和以渔盐林木业为主的经济模式,以及源远流长的莱文化传统形成的胶东半岛文化,在齐鲁文化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胶东文化指胶莱河以东的山东半岛区域文化,亦即胶东莱文化。胶东半岛,这个在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上占据特殊重要位置的中国第一大半岛,从文化上讲,曾对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展现出灿烂的光彩。胶东文化在齐鲁文化中的地位,首先体现于它在齐文化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上。齐立国前莱人的文化情况,资料缺少。但从史书中记载姜太公受封齐之营丘,而“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营”的情况看,齐立国之前的莱人应是一支活动区域广大、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势力强大的部族,甚至可以说周封太公于莱人所居之齐地,就是针对镇抚莱人而来的。此后,从周初至春秋末期齐灭莱一百余年间的情况看,莱文化也直接影响着齐文化发展。一是齐、莱同属姜姓,杂处而居,文化是相互渗透、直接影响的。二是莱、齐交往密切。《国语.齐语》中有“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的话,说明其在春秋时,密切的经济关系甚至齐立国之初所谓的“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最主要的还是与莱地有频繁的经济往来。三是齐之发展壮大是与不断东扩、伐莱、灭莱结合在一起的。《左传》以及《国语》、《管子》等书中即多有“伐莱"、“攻莱"、“侵莱”、“通莱”等记载。春秋后期齐灵公时,“齐灭莱”,齐国东疆已到现今胶莱河一带,大约至迟在齐景公时,整个胶东半岛已尽属齐国所有。莱并入齐,不仅使齐成为拥有山东半岛和更广大地区的泱泱大国,而且也使齐文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胶东半岛作为齐地的一部分,对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更直接更巨大的影响:一是从政治层面讲,半岛并入齐地形成其可靠大后方,东依海、西凭河,所谓易守难攻之四塞之国,对春秋战国时期,齐发展为强国大国起了决定性影响。二是从经济层面讲,齐国始终商业经济发达,鱼盐贸易促进了商品交换,应与其具有广大海域有直接关系。从众多资料分析,齐都临淄之成为先秦最大的商业都会,即是从春秋中后期开始的。其商业、手工业活动如此发达,与其作为半岛与中原地区,亦即海、陆商品的交换之地有着密切关系。三是从文化层面讲,半岛一带自古盛行的海仙传说及大量方士的产生,为突显齐文化的海洋特色起了更大作用。因而可以说,没有胶东文化,齐文化之海洋文化特色,及至其东方大国的地位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节选自《要重视胶东文化的研究》)根据原文内容,以下有关齐鲁文化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主要是由渊源有别、特色各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长期交流融合而形成的。 |
B.齐鲁文化从空间上看包含潍、淄流域,汶、泗流域和胶东半岛三个中心文化区域。 |
C.齐鲁文化是由三个独立单一的流派文化单元组成的一个多元的复合型文化圈。 |
D.齐鲁文化涉及的地域广阔,经历的岁月漫长,呈现出丰实深厚与绚丽多彩的面貌。 |
“胶东莱文化”对“齐文化”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以下说法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胶东半岛三面环海,草丰林茂,经济以渔盐林木为主。 |
B.姜太公受封齐之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营”。 |
C.齐、莱同属姜姓,杂处而居,文化是相互渗透、直接影响的。 |
D.齐、莱“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彼此经济往来频繁。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胶东文化,因为作为齐鲁文化组成部分的齐文化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受到胶东文化深深的影响。 |
B.从周初至春秋末期齐灭莱一百余年,胶东莱文化对齐文化的影响是伴随着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流往来融合而产生的。 |
C.胶东莱文化对齐文化的影响止于整个胶东半岛尽属齐国所有之时,这个时间大约至迟在齐景公时。 |
D.胶东半岛的地理位置对齐发展为强国起着决定性影响,同时在经济和文化层面对齐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有些人张晓风
(一)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但他们,我却清晰地记得。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位女老师,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谁会?”
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同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位女老师的多。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自信。
(二)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
“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瞪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三)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
忽然,我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
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却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为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四)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
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
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头,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美丽的彩笔——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①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朱注——指朱熹对《论语》的批注。
16.为什么“我”能清晰地记得“有些人”?
17.结合第三节“我”与第四节“数学老师”待人态度的描写,赏析作品的对比手法。
18.善于从熟悉的生活中发掘出促人深省的深意,是张晓风散文创作的特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儒家和谐观讲究“刚柔并济,天人合一”,强调“大同社会”需要调动各层次人员的能动性。儒家思想向来注重教育,关注年轻人成长。在学术研究方面,青年学者虽然没有资深专家的丰富经验,也没有资深专家的宏观战略眼光,但他们无疑是研究团队里最有活力、最有想法的一批人。学术研究鼓励大胆创新、小心论证。而在大胆创新这个方面,青年学者是最檀长的,他们想像力丰富,对问题有独特的思考,有闯劲、有干劲。
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就要在尊重资深专家并且保障他们能够专心从事学术研究,还“学术本位”的同时,兼顾青年学者的声音,考虑他们的需求。因为只有调动了青年学者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投身研究的热情,才能让研究团队不断融入新鲜血液,具有持续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应为年轻人提供不很遥远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既应包括学术方面的,也应该包括物质方面的。在西方大学,吸引杰出青年科研人员至少有两样,即终身教职(很好的稳定待遇)和杰出青年资助。而我们国家靠什么吸引杰出青年科研人员呢?国内青年学者的薪水待遇目前远不如国外,我们可以考虑提供给他们“杰出青年”资助的机会.使他们在科研的道路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问。
在西方国家,杰出青年的获得者基本上是科研出色的助理教授,有时是副教授,极少是正教授。美国的总统青年基金,要求申请者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10年。瑞典战略研究基金会(SSF)的INGVAR基金用来支持并培养青年学者成为未来的学术带头人,每人4年获资助600万瑞典克朗,同时组织他们参加有助于成为未来学术带头人的一些活动,该基金要求申请者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7年。但是,目前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几乎都是功成名就的正教授.年龄的上限为45岁。那么国内的优秀年轻副教授的机会又在哪里呢?他们是很难与功成名就的中年正教授竞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青年基金很不错,它考虑的是广大的青年科研人员,批准率高(1/3)但资助额小,因而远不能满足杰出的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所需。或许国家科技部可以考虑增设类似上面提到的瑞典INGVAR基金的杰出年轻学者基金,培养杰出的年轻学者(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7年)成为未来的学术带头人。
在国内的学术现状下。不少杰出的青年归国人员在国内高校全职工作后,对行政职位产生了兴趣,以图办事方便或者得到更多的资源搞科研。但是几年过后,他们很难回头静心作学术了,也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人才了。国内大学一般拥有丰富的经费资源,倘若把不少这些资源按照可量化的业绩直接分配到各个研究团队,那么院系或学科可支配的资源就会大大下降。如此一来,这些杰出青年对院系行政职位的兴趣也就会大大减弱而静下心来作学术了。比如在瑞典高校,每一笔学校下到院系的校内钱都是联系着某个教师(上的课)或导师(量化的科研结果)或教授(偶尔直接向校长要的特殊建设费等)或他们的部分固定薪金,院系行政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只是中间留个记录然后对应分配到各团队。
总而言之,我们要营造一个环境能够吸引并留住杰出的青年科研人员,因为他们是我们国家学术的未来。下面关于青年学者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学术研究方面,青年学者的研究经验与资深专家相比不够丰富。 |
B.青年学者是学术研究团队中最有活力、最有想法的一批人,他们往往具备比较长远的宏观战略眼光。 |
C.青年学者想像力丰富,对问题有独特的思考。 |
D.青年学者善于大胆创新,而且有闯劲,有干劲,是国家学术的未来。 |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首先应尊重资深专家,其次要考虑青年学者的需求,从而让学术团队永葆活力。 |
B.吸引杰出青年科研人员专心于科研,首先应为他们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研究经费保障。 |
C.许多高校里的青年学者对行政职位感兴趣,是因为行政职位会带给他们科研方面许多便利。 |
D.目前,国内大学经费资源一般比较丰富,但大都由院系或学科支配、而他们没有按照可量化的业绩直接分配到各个研究团队。 |
根据文意,下面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充分调动青年学者的积极性和科研热情,留住杰出的青年科研人员,那么科研团队就无法保持活力,我们国家学术也很难有辉煌的未来。 |
B.西方国家杰出青年资金的获得者一般对获得博士学位的年限有一定要求.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年轻学者得到资助,以使他们更快成为未来学术的带头人。 |
C.我国目前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基金的获得者多是正教授,这种情况可能会使许多年轻学者的积极性受挫,甚至使他们出国后一去不返。 |
D.高校青年学者一旦热衷于行政职位并担任领导职务,他们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人才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孟祥伟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我国古代天文历法起源得非常早,从最早的成文历法《四分历》开始,后又经多次历法改革,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据统计,我国从古至今使用过的历法有一百多种,不管有多少种历法,都可以分别归到阴历、阳历、阴阳合历三大系统当中。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基础的;阴历则以月亮绕地球的公转周期为计算的基础;阴阳合历是调和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转周期制定的历法。其中,《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与《四分历》相比,其进步之处主要表现在以正月为岁首,将我国独创的二十四节气分配于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合理;同时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到东汉末年,刘洪制定了《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在天文历法方面,有三位科学家做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祖冲之(南北朝)、僧一行(唐代)、郭守敬(元代),他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在祖冲之以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通过自己多年的观测,发现了《元嘉历》中存在的许多错误,并编制了新的《大明历》。在新历法中,他首次将岁差引进到历法中,区分出了回归年和恒星年,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僧一行修订的《大衍历》是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它继承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优点和长处,对不足之处和缺点作了修正,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它比较正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此外,僧一行还组织在全国13个点的天文测量,并在观测的数据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约合131.3千米)的结论,这个数据在当时世界上是非常领先的。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也是在历法编著方面,他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为了编撰这部历法,他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几十部历法,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2期)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远在商代,我国就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已经明确了年分十二个月、月分三旬。 |
B.西汉时期,我国出现了简仪等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 |
C.战国时期,我国首次有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天文记录,并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
D.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准确地掌握了太阳在黄道上运动的速度和变化规律。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太初历》是中国有完整资料的第一部传世历法,它以正月为岁首,把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十二个月中,并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
B.《四分历》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成文历法,被称为阴阳历,它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 |
C.《元嘉历》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中,确定了闰年为十三个月,它虽有许多错误但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创新精神的历法。 |
D.《乾象历》第一次将月球运行有快慢变化引入历法,从而使月份与季节配合得更为合理,行星的会合周期测得也较准确。 |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科学家杰出贡献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洪制定了《乾象历》,何承天编制了《元嘉历》,他们在天文历法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
B.祖冲之编制了《大明历》,并且通过多年的观测,得出了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法的改革和发展。 |
C.僧一行修订了《大衍历》,并在观测到的数据研究中得到了北极高度相差一度,南北距离就相差351里80步的结论,这个数据在科学界一直是非常领先的。 |
D.郭守敬编著了中国一部很精良的历法《授时历》,并设计和建造了许多新的天文仪器,他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