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课堂上,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随后,他拿出一个装满石块的玻璃广口瓶,放在讲台上,问道:“瓶子满了吗?”所有学生答:“满了!”“真的?”老师从桌下拿出一小桶沙子,慢慢倒进去,填满石块的间隙,“满了吗?”学生们若有所思。老师又拿来一壶水倒了进去,直到水面与瓶口持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老师问道。课堂活跃起来。
一个学生说:“很多事情看起来到达到了极限,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
一个学生说:“顺序很重要。先放这桶沙子,石块肯定就放不进去了。”
一个学生说:“对,得先放石块。有些分量重的东西就得优先安排。”
一个学生说:“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
……
请就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除诗歌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姑娘要开音乐会,海报上称自己是李斯特(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的学生。演出前一天,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非常不安,惊惧地哭着诉说自己冒称学生是迫于生计,请求李斯特的宽恕。李斯特让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认真加以指点,最后说:“大胆地上台演奏吧,你现在已经是我的学生。你还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增加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在晚会上,李斯特弹奏了最后一个曲目。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发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地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有一位邮差,长年奔波在乡村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地将忧伤悲喜送到村民的家中。从邮局到村庄的这条道路,十分荒凉,触目所及,唯有飞扬的尘土。这位邮差已经在这条路上奔波了近二十年,一想到自己还要在这条无花无树的路上踩着脚踏车度过他的人生时,他的心情就低落到了极点。
有一天当他经过一个花店时,心里一动,走进去买了一把野花的种子,从第二天开始,他把这些种子撒在了自己每天都要来往的路上。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他不断地撒下种子,没多久,荒凉的道路两旁,竟开起了许多美丽的小花;一年四季,季季繁花。
读了这则材料你可能有自己的感悟;你也可能有类似的经历。请你根据自己的感悟或经历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近年来,对“经典”影片的“恶搞”和对英雄形象的“颠覆”早就成了网上一“景”。如奋不顾身的具有大无畏气概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为了胜利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牺牲是“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这些恶搞和颠覆已经引起了一些人的争议和警惕,甚至愤怒和批判。
2、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近日联合开展的一项有6290人参与的调查显示:① 89.9%的人认为适当的恶搞是可以的,但应该坚守“恶搞”的底线。②网上流传的各种“恶搞”中, 65%让他们难以接受。③多数人认为道德伦理(72.1%)、红色经典(71.4%)、传统文化(65.5%)、他人人格(63.7%)、信仰信念(52.4%)不应该成为恶搞的对象,应该得到保护和尊重。
要求:读了上述文字,面对这种在年轻人中间愈来愈流行的做法,你有何感想,请以“坚守与颠覆”为话题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每当情人节、圣诞节来临之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是火暴的场面:商场、酒店、KTV人满为患,用“爆棚”形容远不过分;情人节玫瑰花香飘满天,花价也随节日不断攀升。然而,一项面对青少年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调查显示,竟然有相当多的人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端午节、元宵节。
2.从“端午祭”申遗到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从号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到汉字申遗,韩国人的“胃口”越来越大,中国再也不能沉默了,他们说汉字是中国的,不是韩国的,表示要维护汉字的“所有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以上现象呢?请以“文化现象的反思”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材料涉及的范围之内,不得抄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